林昭亮简介
林昭亮,男,美籍华裔小提琴家,1960年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 新竹市,祖籍安徽省。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两年后首次登台演出,10岁时获中国台湾 青年比赛冠军。12岁时被送往澳大利亚,入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州音乐学院,师从罗伯特·皮克勒(Robert Pikler)学琴。
林昭亮资料
中文名:林昭亮
出生日期:1960年1月29日
国籍:美国
性别:男
星座:水瓶座
出生地:中国台湾 新竹市
祖籍:安徽省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威尔士州音乐学院、茱莉亚学院职业信息职业艺术、小提琴演奏家
生平介绍
林昭亮在悉尼受伊萨克o帕尔曼(Itzhak Perlman)的启发,于1975年赴纽约报考茱莉亚音乐学院,跟随帕尔曼的老师多罗西o迪蕾(Dorothy DeLay)女士学习六年。在校期间即已经与奥曼迪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和普列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
1977年夺得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国际比赛的桂冠。19岁在纽约莫扎特音乐节首次登台,随后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开始其职业演奏生涯。以独奏家身份芝加哥交响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同台献艺。并与许多独奏名家举行室内乐演出。
1981年,林昭亮作为大陆邀请的第一位中国台湾 音乐家来上海和北京访问演出,1984年再度访华,均获得成功,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87年加入美国籍,1991年并往母校朱利亚德音乐学校任教。
2000年,被《音乐美国》(Musical America)杂志评选为“年度器乐演奏家”。
2007年他被聘为莱斯大学Shepherd音乐学院任终身教授。他演奏用的琴是斯特拉迪瓦里在1715年制作的“提香”。
1997年林昭亮回亚洲创办台北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并任音乐总监,深受好评。
自2001年起,林昭亮担任拉荷亚音乐协会“仲夏音乐节”的音乐总监,从最初着重于纯粹室内乐演出,发展到目前包含舞蹈、爵士和新兴音乐节目等的多元化之音乐节,并委约许多作曲家创作新曲,其中包括奇克o柯瑞亚(Chick Corea)、斯蒂瓦特o柯佩兰(Stewart Copeland)、里昂o柯希纳(Leon Kirchner)、克里斯托弗o劳斯(Christopher Rouse)、维恩o舒特(Wayne Shorter)、凯佳o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和冈瑟o舒勒(Gunther Schuller)等。2012年起,林昭亮将担任中国香港 室内乐音乐节音乐总监。
获得荣誉
和马友友一样,林昭亮是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弦乐演奏家。他的声音和风格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具有当代国际流行的共性。2000年,为《音乐美国》(Musical America)杂志评选为“年度器乐演奏家”。一般来说,中国人演奏弦乐器大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或韵味。我们中国人或者内行人一听就能够听出来。这情形很像一个中国人英语说得极好,好到外国人会误以为是纽约当地人,而我们却能够辨认出他的源出。这是一种奇妙的民族认同感。林昭亮的华裔背景藏匿在他的灵魂深处。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国际型演奏家,他和帕尔曼、郑京和之间只具有个人风格上的不同。这从他录制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集可以得到明证。
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为当年他和小提琴家杜什金旅行演出写了一首《二重奏协奏曲》,又从他的舞剧《彼特鲁什卡》和《普尔钦奈拉》中选出几首乐曲改编成《嬉游曲》和《意大利组曲》。这些就是他为这个乐器组合写下的全部作品。这些乐曲不约而同地向古老的意大利小提琴学派表达敬意。在18世纪的精神风貌中掺入20世纪的和声与节奏。在风格上是典型的斯特拉文斯基式的机智、幽默和带有戏谑味的玩笑,节奏动力强劲,有种期待高潮的令人神往的感觉。林昭亮的琴声光润细洁,运弓十分精雅,把这些动听的乐曲处理得古意盎然,帕尔曼的同曲目唱片相形之下有些粗糙,感情的细腻程度上也略有不及。
最佳协奏曲唱片
林昭亮1988年推出的西贝柳斯和丹麦作曲家尼尔森(1865-1931)的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博得了评论界的一片喝彩,被英国《留声机》杂志评为1989年最佳协奏曲唱片。
西贝柳斯
年轻时,西贝柳斯曾经有过从事小提琴独奏生涯的打算。他当时在一个弦乐四重奏组里任第二小提琴手,并且在音乐会上拉过独奏。当外出游玩时,他俱怀逸兴壮思飞,会站在船头迎风演奏手中的小提琴。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庆幸他最终还是把精力投入了作曲事业。
1903年,西贝柳斯写出了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初稿,这时候他已经是两部成熟的交响曲的作者。尽管在技术上他十分有把握,西贝柳斯还是很谦虚地征询了几位小提琴家的意见。布尔梅斯特是西贝柳斯原本打算题献和首演的人。韦克谢是最终的题献者。1903年定稿的首演却落到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哈里尔身上,那是1905年10月19日在柏林,由理查·施特劳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评论界反响热烈,但是当时坐在观众席上垂垂老矣的约阿希姆不喜欢这部新作,称它既骇人听闻又枯燥乏味。今天,这部协奏曲已经牢牢地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是西贝柳斯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之一。林昭亮的演奏琴声纯美、技巧轻松,艺术感觉敏锐。他在乐曲开始处拉出来的幽香清亮的声音一定正是西贝柳斯心目中设想的效果。柔极乐章柔和、温暖、节制,没有我们常听到的过度昏热的感情泛滥。林昭亮不把这部作品当作是单纯力量筋骨的展示,而是注重表现西贝柳斯内心希冀的高雅的贵族气质。他的技巧十分好,不过分强撑硬努,使用合理自然。在顺应自然这一点上,林昭亮体现的是典型的中国美学理想。
尼尔森
尼尔森是西贝柳斯的同龄人,同属民族乐派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好手。除此之外,两人不再具有什么共同之处。两人的音乐风格南辕北辙。西贝柳斯眼望过去,19世纪晚期浪漫伤感的余绪终生不能释怀,作品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尼尔森植根未来,独创的渐进调性和倔强有力的音乐语言不为当时理解;生前发展局限于国内一隅。两人都从各自国家的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尼尔森倾向于疲硬,感情是亲切中带有严厉,不像西贝柳斯那样多情善感,正因为这样,他的温柔一刻常常能给人带来特别深刻的印象,就像他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所显示的。
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是1911年写成的,是他在协奏曲领域最具雄心的作品,1912年2且28日在哥本哈根由丹麦小提琴家穆勒举行首演。它的风格直接承继勃拉姆斯晚年的《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那是一种洗尽铅华、摒弃繁得的境界。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庞大的第一乐章包含一个缓慢的段落接一个快速的段落,和第二、三乐章在听觉上构成两个分量相当的部分。评论家曾经对这两个部分风格差异之大提出异议,尼尔森的答复是这样的:我们也许可以说第一乐章更加活跃激动,但它因此就是更好的音乐吗?我想不是。在终乐章回旋曲中我极力强调音乐的环境已经改变了,在结尾处,它摒弃了一般能够带给听众惊奇和感动的东西。对我来说,这一点表达得十分清楚。写一个辉煌的结尾轻而易举,但那样的话,我岂不是太愚蠢了。第一乐章以一段戏剧化的小提琴独奏华彩引出一个抒情的主题,它带有亲切、庄重的味道,在发展成一个极度温存的旋律时要然而止。转人奏鸣曲式的快板段落,富有男子气概的高视阔步的主题与流畅舒缓的抒情主题形成对比,中间夹有许多有趣的插部,其中有一处的旋律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未出壳小鸡的舞蹈一段。第二乐章平静的半音阶旋律,带有变幻的色彩和不可预知的即兴成分,结尾美得令人神摇意夺。第三乐章用传统的回旋曲式写成,随想风格的断奏曲调表现有意抑制的愉快和高兴的心情,很近似勃拉姆斯《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第三章对欢乐情绪的理解。华彩乐段之后,回旋曲主题再现,音乐逐渐越来越轻、越来越淡,由一声强奏和弦断然结束,和第一乐章结尾造成呼应。林昭亮以令人屏息的技术解决了这部协奏曲中大量的棘手段落。他的发音优美,音质纯净,对作品结构的把握十分透彻;自始至终全神贯注,把尼尔森柔情的一面演绎得特别美。
教学方法的评价
林昭亮从15岁开始跟随多萝西·迪蕾女士学琴,一直学到21岁。对这位名闻遐迩的一代名师的教学方法有深刻的理解。鉴于迪蕾女上培养出来的明星级演奏家在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这里引述一段林昭亮对她的教学方法的评价:我们在世界乐坛上看到的那些已是职业独奏家的、出了名的她的学生,只是她学生中的少数。因此你可以想象出这个名单有多长。她有很多学生在世界各地当乐团团员,当老师,教下一辈的年轻学生。她的学生在亚洲、苏俄、欧洲、以色列,甚至南非都有。所以,从这可以想象得到,她的影响可以传好几代。对我来讲,她很重要的几点好处就是:第一,她非常友善,不是一个那种传统的严师,严峻得把学生吓个半死。第二,她的看法非常透彻。她分析一个学生演奏方面的问题,不会只是敷衍地说:'你这个音拉得不准,调一调就好了。'从来没有这回事。要详细地说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拉走音,要问这个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所以,过了一段时间,有了这种训练之后,学生也可以自己分析自己的错误。即使哪一天不再跟她学了,还是可以自己教自己,一直教一辈子。第三,她还很关心所有学生的个人成长。像我小时候,她总要问我有没有自己读书,有没有机会去多看些不光是音乐方面的书刊,还有历史、社会学。这些都是对个人成长很有影响的知识,都需要得到。然后,过一段时间,学生长大了,她又开始关心成家的问题。所以,学生常常把她当作祖母一样看待。她知道一些学生在纽约生活很苦。有时她觉得这些学生学琴的过程不够稳定,就要了解为什么不稳定。是不是不练琴,为什么不练琴,是不是在外面打工打得太苦了。或者,像一个中国来的学生,住在一个外国人的家里,是不是处理得不好,有冲突。怎样处理这些小细节,她都会帮忙。跟迪蕾处了一段就会发觉,她这个人很细心,非常关心每个学生。我跟她学了6年,毕业之后我还是找机会回去拉给她听,或者向她请教一些演奏技巧方面、音乐方面,或人生观方面的问题。
总论
在世界各地登上音乐表演舞台的华裔演奏家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自然、朴素,讲究韵昧,追求弦外之音。他们的成就丰富了许多经典名作的内涵,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人物关系
侯以嘉
学生
宋歆予
学生
条目合集
密歇根大学的知名文体艺术界校友
麦当娜·西科尼
意大利裔美国女歌手、演员
迈克·华莱士
美国主持人
张小虹
中国台湾 女性主义作家
查看全部 18 个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