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黄佐临

黄佐临

(中国导演、艺术家)
最后更新于:2023-09-02 10:41:15

黄佐临简介

黄佐临

黄佐临(1906~1994),中国导演、艺术家。

原名作霖。

原籍广东番禺。

生于天津,卒于上海。

洋行职员家庭出身。

1925年毕业于天津新学书院,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商科,但更得益于他借宿的林溪学院,在那里他不仅增强了社会意识和民族感,还通过学生业余演剧崭露戏剧才能。

1926年他自编自导的幽默短剧《中国茶》在晚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萧伯纳读到剧本后,曾回信热情鼓励他“依赖本人的自我生命,独创一格”。

1929年学成回国后在天津一家商行任职,并在南开大学兼课。

1935年,决定弃商从艺,和夫人金韵之(即丹尼)同赴伦敦。

他先入剑桥大学研究W.莎士比亚,然后夫妇一起参加法国著名导演M.圣丹尼开办的伦敦戏剧学馆,分别学习导演和表演。

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偕丹尼回国,在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引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方法训练学生,并导演了他在国内的第一出戏《阿Q正传》(田汉改编)。

1940年到“孤岛”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导演《小城故事》等剧。

1941年参与组织上海职业剧团,执导《蜕变》一剧,反响强烈,后被租界当局禁演。

1942年上海职业剧团解散,他又和原剧团的骨干成员组建苦干剧团。

同年和上海艺术剧团合作,用后者的名义演出了他导演的《荒岛英雄》、《大马戏团》等剧。

此后,他在苦干剧团导演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剧目,如《牛郎织女》、《视察专员》(即《钦差大臣》)、《金小玉》、《乱世英雄》、《夜店》等,在观众中赢得良好的声誉。

1946年为恢复后的上海剧艺社导演的《升官图》尤其成功,演出以夸张、泼辣的闹剧样式,有力地讽刺了反动官场的丑恶群像。

此后,他转到电影界,在上海文华影片公司导演了《假凤虚凰》、《夜店》、《表》等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国文联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并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50~80年代,他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了数十部作品,体现了艺术视野开阔、导演风格多样和擅长喜剧的特点。

在《考验》、《布谷鸟又叫了》、《第二个春天》等剧中,他以严谨的写实风格勾画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生活场景;而《抗美援朝大活报》、《一千零一天》的导演处理却用了不少电影手法和打破舞台镜框的尝试。

1959年,他导演《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并作了《关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报告,成为中国介绍B.布莱希特的第一人。

同时,他还将传统戏曲的一些喜剧折子戏改编成话剧演出,探索话剧民族化的表演方法。

1962年,黄佐临在广州提出“写意戏剧观”的主张。

他试图找到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三大戏剧体系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探索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意在创立一种突破写实话剧局限的、更具中国民族特色与气派的舞台表现形式。

并在《激流勇进》(1963)、《伽利略传》(1979)、《生命·爱情·自由》(1983)等剧中作了有益的尝试。

1987年导演的《中国梦》,通过舞台时空自由灵活的流转、虚拟化的表演,以及高技术灯光、音响的运用,较充分地实现了他写意戏剧的理想。

他提出的写意戏剧观问题还曾在80年代重新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理论探讨,并鼓动了新时期“探索剧”的热潮,对开创中国戏剧舞台的多样化局面和推进话剧民族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我与写意戏剧观》(1990)收入戏剧论文40余篇。

上一篇:杨霁明

下一篇:万超尘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黄佐临》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54261.html

黄佐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