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于江苏金坛,祖籍江苏丹阳,卒于日本东京。
曾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中国香港 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
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
他先为管理员、助教后再升为讲师。
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
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
1938年回国,由于他的成就卓越,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三个月。
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
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总编委会副主任。
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第二、三届中央常委,第四、五届中央副主席。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华罗庚在20世纪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
这一结果在数论中有广泛的应用。
同一时期,他还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出了重大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他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
还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
这个结果,现在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用初等方法直接解决历史难题,需对问题本质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洞察,这是华罗庚的工作的特点之一。
华罗庚的工作的另一特点是系统深刻。
他的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
虽发表已近40年,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成俄、匈、日、德、英文出版。
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又如专著《多个复变数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被译成俄文与英文出版,还获得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300篇。
有许多用他的姓名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
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
他身体力行,亲自去27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20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罗庚重视数学教育,早期在他影响下成为著名数学家的有段学复、闵嗣鹤、樊鈝与徐贤修等。
20世纪50年代后,在他指导之下成为数学家的更不胜枚举,如越民义、王元、万哲先、陆启铿、龚昇与陈景润等。
1988年4月28日,中国邮政发行J.149 纪念邮票一套其中4-4为数学家华罗庚像 华罗庚沉思在数学王国生平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
1924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
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
1929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
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
经熊教授推荐,他1931年到清华大学工作。
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1938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
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
1946年秋,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
1950年,华罗庚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
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1982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
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
1985年6月3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12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
终年七十四岁。
华罗庚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学部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金坛。
1922年,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现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王维克老师发现其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 。
此后,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
1929年冬,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1929年,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1930年春,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
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1931年,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在此期间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中国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
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
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英国数学家哈代(Godfrey Harold)极力推荐。
1936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
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
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
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1937年,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后来随校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
1939—1941年,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2月至5月,应邀赴苏联访问;同年9月,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
1947年,《堆垒素数论》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教授至1950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
1950年2月,携夫人、孩子从美国经中国香港 抵达北京,在途中华罗庚写下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3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公开信,他在信中说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在这封信中,华罗庚喊出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
之后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华罗庚当选为理事长。
1952年7月,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3年,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并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以及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着手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
1958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同年申请加入中国 ;同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会议。
文革开始后,正在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造反派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
华罗庚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69年,推出《优选学》一书,并将手稿作为国庆20周年的献礼送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
1974年,被“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 在法家著作注释会上公开点名,说他到20多个省市推广“双法”是“游山玩水”。
1975年8月,在大兴安岭推广“双法”时,从大兴安岭采伐场地来到哈尔滨,积劳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他昏迷了6个星期,一度病危。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著作成果相继正式出版。
1979年5月,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1979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79年6月,加入中国 。
1982年11月,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
在美期间,赴意大利里亚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
1984年4月,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1985年4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6月3日,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
1985年6月12日下午4点15分,华罗庚坐着轮椅出现在日本东京大学数学教室,开始“在中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的演讲。
他从轮椅上站起来,起初用中文,随即改用英语,随着演讲的进行,他扔掉拐杖,脱去外套,解开领带,又解开衬衫最上面的两颗扣子……5点20分,他结束了演讲,“thankyou”(谢谢)的声音余韵未尽,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倒在了讲台上,于当日晚上10时9分逝世。
华罗庚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得出色成果。
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华罗庚也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
华罗庚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水平。
华罗庚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20世纪40年代,华罗庚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华罗庚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学术论著
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300篇。
其中八部著作为中国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人才培养
华罗庚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
纪念
华罗庚纪念馆
华罗庚逝世后,他的家乡——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即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兴建了华罗庚纪念馆。
华罗庚纪念馆新馆位于城南风景区,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是由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的一座现代纪念性建筑,展厅呈圆形,与外部向四面延伸的墙体构成类似数学直角坐标系,也象征华老立足圆点,多方发展的大师精神。
华罗庚星
2021年9月28日,“华罗庚星”命名仪式在常州金坛举行。
华罗庚星是2008年2月29日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首次发现的,2013年6月获得364875号国际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
2020年7月28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刊布,正式命名为“华罗庚星”。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1985年,经江苏省人民 批准,“金坛县中学”更名为“华罗庚中学”。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1986年,为了纪念华罗庚教授,由中国少年报社(现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了“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这是全国性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
华罗庚数学奖
1991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捐资,与中国数学会共同主办“华罗庚数学奖”,该奖是为缅怀华罗庚先生的巨大功绩,激励中国数学家在发展中国数学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
纪念华罗庚逝世25周年大会
2010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举办了“纪念华罗庚逝世25周年大会”,来自院内外的数十位嘉宾、华罗庚的学生与家属30多人、多家媒体应邀参加了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福州师范大学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远程参加了此次活动。
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2010年11月12日,在北京 举行纪念华罗庚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座谈会 [22] 。
1958年,毛泽东主席与华罗庚握手 华罗庚,中国数学家 华罗庚勤于思索,一有所得便记在身边的物品上,他的扇子、请柬等都有他辛勤思考的记录。这张照片摄于1985年6月1日他赴日访问前夕 1953年8月,华罗庚和数学研究所的学生在交流数学 1955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梅兰芳(右)和华罗庚(左)两位代表在一起愉快地交谈 华罗庚在英国与友人合影。
左起:张文裕、华罗庚、吴征铠、王竹溪 1958年,华罗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给学生上课 华罗庚给5811级讲课 毛泽东主席给华罗庚的信,1964年3月18日 华罗庚(左二)与助手讨论数学问题,20世纪70年代 陈省身(左)与华罗庚 杨乐、张广厚、华罗庚和陈景润 华罗庚获法国南锡大学荣誉博士 华罗庚与陈景润 华罗庚教授在给学生们解答关于数学的问题 1983-1984年,华罗庚(右三)应Tom Apostol(右二)邀请,以Sherman Fairchild杰出学者身份在加州理工学院访问一年 华罗庚与妻子吴筱元 华罗庚一家在昆明 华罗庚在工作中 华罗庚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