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简介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 ;1908~1968),苏联理论物理学家,1908年1月22日生于巴库,幼年即显示出非凡的数学才能,13岁时学完中学课程,次年入巴库大学数理系和化学系,两年后转入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1926年他18岁时发表第一篇论文,阐述了关于双原子分子光谱的理论,1927年得博士学位。
1929年他被派出国,先后到过德国、瑞士、英国和丹麦。
在丹麦时,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的学术空气和N.玻尔的为人,给他深刻的影响。
1931年,朗道回国,1932年到哈尔科夫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1937年春,他到莫斯科担任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的理论部负责人,并在莫斯科大学任教。
朗道思想敏锐,学识广博,精通理论物理学的许多分支;在他50岁生日时,朋友们列举了他对物理学的十大重要贡献:①引入了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概念(1927);②金属的电子抗磁性的量子理论(1930);③二级相变理论(1936~1937);④铁磁体的磁畴结构和反铁磁性的解释(1935);⑤超导电性混合态理论(1943);⑥原子核的统计理论(1937);⑦液态氦Ⅱ超流动性的量子理论(1940~1941);⑧真空对电荷的屏蔽效应理论(1954);⑨费密液体的量子理论(1956);⑩弱相互作用的复合反演理论(1957)。
尤其是在量子液体(见液态氦)的理论方面,他的贡献更为突出。
他的另一些引人注目的贡献是:1937年利用费密气体模型推测恒星坍缩的质量,1946年在理论上预言等离子体静电振荡中不是由碰撞引起的耗散机制(称为朗道阻尼)的存在,等等。
过了18年后这一预言才由一些美国物理学家在实验上予以证实。
由于创立了凝聚态理论,特别是液态氦理论,朗道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朗道在理论物理学的教学方面也费过不少心血,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哈尔科夫时,他拟定了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最低要求》,这是为有志于学习物理学的学生们准备的一份必须掌握的学习提纲,对当时的青年人起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他和他的学生E.М.栗弗席兹合著的多卷本《理论物理学教程》是颇负盛名的教科书。
朗道于1946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曾获斯大林奖金,并曾获得由许多国家授予的种种荣誉。
1968年4月1日在莫斯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