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简介
王徵(1571~1644年),字良甫,号葵心,晚号了一道人。
明代发明家、科学家。
西安府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
出身于耕读家庭。
他的父亲是乡村私塾教师,兼长数学,著有《算数歌诀》、《浒北翁训子歌》,对王徵童年智力的开发与爱好有很大的影响。
王徵的母亲张氏,是奉仪大夫张鉴的妹妹。
王徵七岁时跟随舅父学习,因而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16岁中秀才,17岁进入邑庠(县学)读书,受到较好的教育。
王徵少年时思路广阔,富于创造。
他在卧室制作了一个“空屋传声”的装置,一个人独坐室内对“窍”说话,前后院能听到,乡人争相仿效。
他在学习儒家经典时最感兴趣的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科学技术。
从《周礼·考工记》中的百工技艺至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都成了他研究的对象。
他为了进行科学试验,废寝忘食,到了入迷的程度。
王徵在24岁时中举人,后九次进京赶考,都落榜了。
直到明天启二年(1662)他52岁时才中进士。
在此期间,他同意大利在华耶稣会领袖利玛窦等人有接触,并加入耶稣会。
王徵在出仕前,在家乡布履粗食,以科学研究为主。
他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发明创造了多种半自动化生产工具,主要有:虹吸、鹤饮、轮壶、代耕、自转磨、自行车等。
虹吸“引之则通,不加人力而昼夜自常运矣”,鹤引“可省夫力十之五”,这两种都是用于灌溉的工具。
“代耕”为相当于两匹马力的耕具。
他还创造灭火的水铳,用以御敌的连弩等。
这些器械,王徵在自著的《新制诸器图说》中都绘图附说,从制作到用途一一介绍。
王徵创造发明有益于民生的工具很多,曾为《奇器图说》道光版作序的张鹏玢于清道光初年访问过王徵的家乡,他在该序中说:“余闻之父老云,公未通籍前,每春夏播种时,多为木偶,以供驱策。
或舂米、簸者、炊者、抽风箱者,机关转捩,宛然如生。
至收获时,则制自行车以捆载禾束,事半功倍。
”这些器具是我国农械史上变人力耕作为机械耕作的大胆尝试。
王徵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结交外国传教士,甚至接受了洗礼,成为一名天主教教士。
天启三年(1623),王徵读了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记》一书,深受启示。
下决心钻研与介绍西洋“奇器”的科学。
五年(1625),《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西安出土,西方传教士汤若望、金尼阁、鲁德昭、阳玛诺等接踵来陕,在王徵的帮助下,于西安市糖坊街建立了天主教堂。
同时,他还帮助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修订、刊印了《西儒耳目资》一书,为西洋人学习汉语提供了方便。
随后,王徵到北京又结识了瑞士传教士邓玉函、意大利的龙华民、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同他们互相探讨学习。
王徵为了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五十岁时向金尼阁学习拉丁文,向邓玉函学习数学和测量知识。
由邓玉函口授、王徵笔录的一本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的西方科学译著《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在扬州出版,着重介绍了力学原理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他引进科技的目的,完全为了济世致用。
然而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却遭到那些腐儒的嘲讽,说他于的是“工匠技艺”、“君子不器”等,但王徵并不灰心丧气。
王徵出仕后,曾任广平(府治在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和扬州推官、山东按察使佥事等职。
在广平任内,他兴办水利,疏浚清河,灌田千余顷。
在扬州,他为民请命,抵制官府的横征暴敛。
王徵刚毅正直,不阿权贵,当时各地为魏忠贤大造生祠,地方官争先前往叩拜,唯独王徵拒不往拜。
崇祯七年(1634),64岁的王微在家乡创立了“仁会”,其主要工作为救济灾荒、免费治病、安排过往旅客住宿,给无依无靠者送衣、送葬等。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起义军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几次派人到王徵家里请他随军执事,王徵坚辞不允。
后来,起义军攻占北京的消息传到陕西,王徵在自己选好的墓石上亲自题了“了一道人之墓”,绝食七天而死。
王徵著述甚丰,除译著《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外,还有《新制诸器图说》、《两理略》、《了心丹》、《百子解》、《学庸解》、《士约》、《兵约》、《西书译释》、《山居咏》、《事天实学》、《天问解》、《西洋音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