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兹威基简介
弗里茨·兹威基( Fritz Zwicky ;1898~1974 ),瑞士天文学家。
1898年2月14日生于保加利亚瓦尔纳,1974年2月8日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
1920年从苏黎世理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
1925年赴美,1942年被聘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教授,曾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工作,直到1972年退休。
兹威基的主要贡献是对超新星现象的研究。
他曾在1934年和巴德一起确认宇宙中有比新星更激烈、释放能量更多、光变幅更大的灾变天体。
例如,银河系内1054年、1572年和1604年观测到的客星,仙女星系中1885年出现的比典型新星亮一万倍的“新星”,他把它们定名为超新星。
1934年他开始对室女星系团照相巡天搜索河外星系超新星。
1936年在他的倡议下,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建成45/65厘米施密特望远镜,这在当时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广角天体照相仪,立即将它投入河外星系巡视。
到1941年为止,在兹威基主持下,用它发现18个超新星(同时还用100英寸望远镜发现了另一个超新星),而前人总共只是偶然观测到12个。
根据巡天观测,推算出平均每一个河外星系,每三百年产生一次超新星爆发。
这个爆发频率值在以后的四十年一直与观测资料相符。
从三十年代起,兹威基每当发现一个河外星系超新星,即和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哈勃、巴德、R.闵可夫斯基周密观测爆发过程中的光度和光谱,积累了大量资料。
后来,他提出根据光变曲线、谱线特征、膨胀速度等因素,将超新星分类。
从1958年起他主持120/18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的遥远星系团超新星巡天,作为该台的常规科研项目,一直持续到逝世之后的1975年,共达18年。
1959年他倡议并组织国际超新星联合观测,全世界先后有十多个天文台参加。
他一生共发现超新星122个,占当时超新星总数的30%。
兹威基在星系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他和沙普利曾分别发现星系成团倾向;他还认为星系之间有弥漫星群以及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
他认为宇宙物质的演化是沿着从稀到密和从密到稀两个方向进行的,超新星爆发是双向演化的典型:一方面外部物质抛散到空间,另一方面内部物质收缩为致密天体。
根据这思想,他预言应有中子星存在,还预言可能有整个星系核的大规模爆发。
他一生倡导形态学研究方法,著有《形态学天文》以及大量关于超新星的论述。
他主编《星系和星系团总表》六卷,《致密星系、星系的致密部分、爆发星系和爆后星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