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爱丁顿

爱丁顿

(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最后更新于:2023-07-24 10:04:10

爱丁顿简介

爱丁顿(1882~1944;Eddington,Arthur Stanley),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882年12月28日生于肯德尔,1944年11月22日卒于剑桥。

16岁进欧文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的前身),23岁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906年到格林尼治天文台工作,1913年任剑桥大学天文学教授,1914年后兼任该校天文台台长。

曾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英国物理学会会长、英国数学协会会长。

1938~1944年当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

1918~1919年创建造父变星的脉动理论,摒弃双星假说,而用单颗恒星的脉动(周期性的收缩和膨胀)正确地解释了造父变星周期性的光度变化。

1919年参与组织两个日食观测队分别去西非和巴西观测5月29日的日全食,并亲自率队去西非,分析证实了A.爱因斯坦的光线经过引力场发生偏折的预言。

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三大天文验证之一。

1920年,他把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应用于恒星能源的研究,认为恒星的能源不是来自于它的引力收缩,而是来自于恒星内部的核反应,反应时的质量亏损转化成巨大的能量。

这一预言被后来进一步的研究所证实。

1923年他出版了《相对论的数学原理》一书,该书被爱因斯坦誉为该领域的最佳作品之一。

1924年发表重要论文《恒星的质光关系》,提出的恒星质量与它的光度之间的理论关系与实测资料十分吻合。

这篇论文中还提出了白矮星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类光度很低、体积很小、但密度却高得惊人的特殊恒星,后来的天文观测证实了这一预言。

还对恒星内部结构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其主要成果概括在他的1926年出版的天文学名著《恒星的内部结构》一书中。

晚年还深入探讨了自然界一些基本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标签: 爱丁顿天文学家

上一篇:丹戎

下一篇:史瓦西父子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爱丁顿》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5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