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斯特简介
利斯特 (英国医学家)
早在念小学时,他就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当一名外科医生。后来,他考入伦敦大学医学院学习。他曾先后担任过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和伦敦皇家学院的外科教授。186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担任过该会会长。
前言
人免不了受伤。且不说战争中会有数以万计的伤员,也不说施工中会有不少工人受伤,就是在家里,无论大人小孩,也难免因磕磕碰碰而受伤。受伤,只要不重,一般并不可怕。可也并非完全如此,有时只划破了一点皮,就会发炎,逐渐红肿,甚至会化脓。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伤口被细菌感染了。现在伤口感染了,谁也不怕,只要用点消炎药就解决了。在19世纪以前,可没有这方面的药。那时,一说到伤口化脓,人们马上就想到了死!
发明消 的人叫利斯特(1827——1912,外科消毒之父),是英国医学家。
大学时期
还是在伦敦大学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当利斯特亲眼看到英国第一次使用-剂给病人动手术时,激动无比。但令他失望的是做手术的目的本来是为人解除病痛,而有时却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即病人的病非但没有治好,反而因为伤口化脓而烂死。有统计资料表明,当时,仅因“医院坏疽”引起的复合骨折所进行的截肢手术,在英国多数医院中死亡率达40%,欧洲其他国家有些医院的死亡率高达60%。利斯特得知这些情况后,内心一阵阵绞痛。从此,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解决伤口化脓的问题。利斯特仔细研读了巴斯德的有关著作,懂得了物质之所以腐败,是细菌在作怪;导致伤口化脓的罪魁祸首也是细菌。这使利斯特喜出望外。
行医时期
随后,利斯特到几家医院当医生,并着手做了一些手术。从那时起,他正式着手研究伤口化脓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后,他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既然伤口化脓是细菌引起的,可这些在显微镜下才看得见的小东西,是怎样钻进伤口里的呢?显然,弄清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防止伤口化脓的办法。利斯特的目光渐渐盯住了要害所在。这期间,他多次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虽然骨折了,既充血,又肿胀,痛不堪言,但因皮肤完好无损,几乎没有一个人死亡,当然也不会化脓。反之,尽管骨折不算严重,但如果皮肤破了,伤口则几乎都会化脓,丧命者也甚多。这并非是什么偶然现象,利斯特已相当清楚。据此,利斯特认为,细菌是体外来客,并不是伤口本身产生的。细菌是怎样进入伤口的呢?这个问题折磨着利斯特。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在他的脑海里,这个问题一天也没有消逝过。1865年的一天,天气分外晴朗。早晨,阳光从窗口斜射进来,照到病床上,病人感到很舒适。利斯特迎面进来,看到这一情景,心情也格外好。但他马上被一种现象吸引住了:只见射进来的一束束阳光中,无数灰尘在飞舞,但光束的周围却仿佛什么也没有,确切地说,并不是没有灰尘,而是光不强,肉眼看不见。这说明,空气中随时都有无数的灰尘在飞舞,只是我们没仔细看罢了。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现象,利斯特当然见过,但以前从未引起过他的注意。今天他见到这一现象后,像发现了重大秘密似的,异常高兴:找到了!很可能那微小的细菌就躲藏在飞飞扬扬的灰尘上,空气流动时,将灰尘及细菌带到伤口上,细菌便使伤口化脓了。他还将绷带、棉花球、手术刀等物,包括自己的双手,都拿到太阳光束下观察,果然微小的灰尘在它们周围飞舞着。由此说明,这些东西在细菌的传播中都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传播的方式及媒介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寻找杀菌的方法。经过实验,他找到了石炭酸(苯酚)这种有效的杀菌剂,因为石炭酸能防止腐烂,当然也就能杀菌。1865年8月12日,他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在整个手术室里、手术台上、手术器械以及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喷洒了稀释的石炭酸溶液,结果获得了出乎意外的成功。后来,他每次做手术前,都将石炭酸溶液喷洒在室内以及手术器械、纱布等物上,并用石炭酸溶液洗手、洗病人的伤口。由于采用这种消毒法,伤口化脓明显减少,手术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此后,世界许多医学科学家研究出用于手术器械、衣物、敷料、手术室、手术医护人员洗手、病人皮肤消毒的多种灭菌方法。如加热、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照射、伽码射线照射、超声波灭菌法等等。
灭菌法诞生
灭菌法诞生以后,外科手术的范围变得十分广阔,从摘除白内障到心脏移植,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病人的痛苦也大为减轻。1867年,他公布了自己的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成果公布后,英、德、法等国的医院纷纷采用。
外科消毒法的发明,是利斯特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这一发明挽救了亿万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