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简介
裴秀(汉语拼音:Pei Xiu;224~271),西晋大臣、舆地学家。
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祖裴茂、父裴谮都官至魏尚书令。
秀自幼好学,年长从政,官至司空,职在“地官”,掌握全国的土地、人口和地图等情况。
在实践中,感到古代山川地名因时间久远,变化很大,人们所论不尽正确,于是收集史料,进行研究,约在268~271年完成由他主编的《禹贡地域图》18篇。
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历史地图集。
还曾撰著《冀州记》;把一幅用绢80匹绘成的“旧天下大图”,缩制为比例尺“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比例尺约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
惜图均已失传。
总结前人的制图经验,在《禹贡地域序》中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
制图六体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于测定地区的大小;二曰准望(方向),用于确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道路的里程),用于确定人行道路的里程数;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为水平直线距离);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为直线距离);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为直线距离)。
这6项原则,主要说明绘制地图必须制定比例尺和测出地物之间的方向,并求得地物间的水平直线距离。
这些原则归纳起来就是现代地图学所论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离3个要素。
这是中国早期的制图理论,支配中国地图制图1,000多年,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