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简介
禹(汉语拼音:Yu;英语:Yu; Legendary Emperor Yu),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古帝,史前先民抗御洪水的代表人物。
古史相传禹是夏后氏的先祖,姒姓,鲧之子、夏后启之父,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后世称之为夏禹。
《竹书纪年》等传统编年史往往把禹作为夏王朝的开端,但是在古文献中,对禹除尊称为大禹,或因其族源与西方九州之戎有关而被称为戎禹外,仅称“伯”,而不称“后”。
近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乡为郑州市登封县告成镇。
夏王朝是以启从益手中夺取了首领的职位并确立传子制而开始的,禹不是夏王朝的君后。
古代文献中多见禹治水的故事。
相传帝尧时洪水滔天,用鲧治水九年不成。
舜摄政后,殛鲧举禹,禹在益、稷协助下,一边根据地形用堙塞或疏导的方法治水,一边开发利用山林沼泽、发展农业生产,终于使得民有所食、万国为治、四海会同,他兴利除害,形劳天下的功绩得到了天帝的嘉奖,在人世间更被久久传颂。
大禹治水的故事见于《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和不少周秦诸子,古史辨派曾梳理相关文献记载,认为《诗经》、《尚书》中的禹是古代开天辟地的大神,春秋文献才出现他敷土治水的故事,战国文献中,禹被崇奉为灶神,编造了他辛苦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从而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然而,20世纪初发现了西周中期偏后的燹公盨,铭文中已记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为《吕氏春秋》说禹之“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提供实证,所述基本要点也与传世文献相合。
说明文献记载虽然加上了后人的理解和诠释,却来源于口耳相传,而不是春秋以后人的编造。
尤其是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在夏文化之前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华大地的各个历史文化区确实加强了联系,出现了文明因素的聚合,而且在一些地方也发现有洪水和灾变的迹象。
相传禹受舜禅位成为部落联合体的首领人物,或谓称为诸小邦的共主,《国语·鲁语》说“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透露出这时已不再有平等的联合了,共主的权力已经凌驾于诸小邦首领之上。
传说禹同样依禅让的原则选择了继任者,禅位于益,但禹子启僭取了首领职位,建立了夏王朝。
总之,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真实历史的影子,禹首先是一支古族的杰出的代表人物,这支古族后来建立了夏王朝。
禹因有功于民,死后被神化,配飨于帝。
禹不仅是夏人的宗神,随着各古族以及部族集团的融合,这位抗御洪水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世代受到敬重。
直到近代,不少地方都立有禹庙,在浙江绍兴还有传说的大禹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