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许学夷

许学夷

(明朝诗论家)
最后更新于:2023-07-07 11:03:33

许学夷简介

许学夷

许学夷(1563-1633),明诗论家。字伯清,又称许山人,明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早厌弃帖括,惟文史是好。自小能诗,论诗三百首,辨其源流,析其政变。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徐弘祖同游惠山,崇祯六年(1633)与沈鹜、邱维贤、徐益等二十二人结沧州社,学夷为领袖。为人高洁自爱。著有《许山人诗集》《许伯清诗稿》《澄江诗选》《诗源辩体》等

许学夷资料

中文名:许学夷

别名:许山人

字号:伯清

所处时代:明朝出生日期1563年

去世日期:1633年

民族:汉族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许学夷自幼生长在一个诗礼相传的家庭,学习勤奋,读书写诗。许学夷生活的明代晚期,政治上颇为黑暗,国家以八股文选拔人才,这一科举选士的方式有很多弊端,其危害性已为一些有识之士所批判,许学夷就是这些有识之士中的一个,他是江阴历史上比较少见的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一位渊博学者。恽应翼《许伯清传》曰:“君幼有高识,谓三代而下,学术不明,尝作三论以辟之。”这三论为《论举业》、《论汉高帝》、《论张巡许远》。

许学夷《论举业》曰:“三代立贤,尚矣;汉举贤良,尤为近古。举业本以明经,而其流大异,葩辞蔓语,童习而长试之,家以为贤子,国以为良士,是岂所谓经济之学耶?”明代八股文流行,归有光、袁宏道、钱谦益等为八股文唱赞歌,称之为“天下之至文”。一些有识之士,如王廷相等却认为以文取士会导致士子们紧紧追求文辞之工,读经并非为修身养性,而是为谋取功名,许学夷也从儒学选贤的政治理想出发,批判当朝的科举不能选拔经世致用之才。正是持有这种观点,许学夷很早就放弃举业,亦不事生产,“惟文史是轴”,常删辑《左传》、《国语》、《国策》、《太史》诸书,从30岁起,许学夷开始撰著《诗源辩体》,直至终老。

当然,许学夷也并非一味不关心政治,崇祯元年(1628)为纪念嘉靖三十四年(1555)在抗倭中殉难的江阴知县钱錞,知县吴鼎泰重修祠堂,许学夷写信颂扬钱錞及其他义士的事迹,并“编刻钱忠愍事实”。

无锡的东林党人顾宪成为召集人才,曾来江阴与许学夷会面,许学夷婉言拒绝赴东林,不去参与变幻莫测的政治生活。许学夷在精神上一直保持追求,宁愿受饥寒困扰,也不愿卷入俗尘,他的诗《寒夜吟寄缪太质》可为其一生的写照:

空庭夜静霜月高,孤城击拆哀鸿号。

长歌凄断白石裂,北风卷褐如锥刀。

我生濩落困蓬荜,饭牛蹑屩宁辞劳。

眼中年少尽得意,尘埃龌龊费吾曹。

呜呼!人生各有道,山林何处无由巢。

狂傲才气

在许学夷身上,还明显表现出晚明才子常见的狂傲之气。《崇祯江阴志》卷4“许学夷传”曰:“冠盖到门则避,馈遣至室则避。行若由夷,真无愧矣。”恽应翼《许伯清传》曰:“君负气而多傲,遇贵介或稍严,则悠悠忽忽,故为相戾。尝曰:‘宁为蹠,不挟贵而骄;宁为丐,不羞贱而谄。’至若四方名公物色求之,则廉隅尽削,欢然相得也。持论既高,谓世无足与言,故每与客接,常谑浪鄙秽,聩焉自放,间识有相近者,则议论激发,风骨凛然。”

晚明士人中流行好参禅与精研禅理之风,并且与僧人往来密切,许学夷也不例外。他在50岁左右时,曾于居所建维摩室。维摩诘维摩诘,菩萨名,系佛在世时印度毗舍离城之大乘居士。维摩诘在中国士大夫中很有影响。《许伯清传》曰:“万年栖心物外,萧然一室,窗外古石崚嶒,花竹交映,中设维摩像,颜曰:‘维摩室’。每风雨幽寂,则明灯下帷,焚香宴坐。”由此可见,许学夷建维摩室的目的是栖心物外,精研诗学。

许学夷与夏树芳志同道合,交往颇多,情深谊厚。许学夷有《维摩室卧病寄怀冰莲上人》诗,写自己卧病时拥纳对灯,夜雨寂寞,思念起友人夏树芳:

闭户长高枕,衡门长薜萝。宁知懒中散,更作病维摩?

衲拥寒云净,灯然夜雨多。题诗怀静者,寂寞静何如?

夏树芳为许学夷作《维摩室记》云:

许子一腔澹分其若漠,忽兮其若脱,米盐瓮盎不入于心,一切浮沉起灭,静躁寒暄不关其虑。当其宴坐则手不停披,口无维吟;客至则轻言妙理,浮白呼卢,发狂大叫,颓然玉山而已矣。

许学夷和夏树芳两人均好参禅,但他们对于钻研佛理的态度并不相同。许学夷修筑维摩室,不过借佛教的庄严气氛以息心静虑,目的在于攻诗。而夏树芳为虔诚的佛教居士,所著禅学文章集《冰莲集》,又辑古人言论事迹可通与禅者,编成《法喜志》,《四库全书》存目于子部释家类。

许学夷同许多僧人有过交往,如坦然上人、连若上人、谈斋和尚、本期和尚、幻如上人、渭筠上人、西禅大师等,他们在互相往来中屡有唱和。

许学夷是否真心信佛呢?他在《诗源辩体》中说:“吾于释氏,聊借以谴妄心,非欲求西方、转来世也。”“儒者莫先于穷理。释氏、庄、列多夸辞寓言,而庄、列产于中土,人知其为夸寓,释氏起于西域,人以夸寓为真,终使笼罩后世,无能自脱,此贪疵之患也。”由此可见,他对于佛教,一方面是借其排除内心虚妄之念,而非其想求得轮回转世。另一方面研究佛教,有助于穷理,他还是确立自己的儒者身份,而儒者以穷理为己任。否则,将会陷入虚妄之中,不能获得解脱。

许学夷同徐霞客互有往来,并且曾经一同出去旅游。对徐霞客,许学夷以馆甥相称,馆甥即女婿,但徐霞客并非许学夷女婿。许学夷四个女儿,分别嫁于吴士麟、陈所学、孙维黙、徐步,此徐步并非徐霞客。徐霞客夫人许氏,可能是许学夷长兄许学闵之女,故许学夷对这位侄女婿以馆甥相称。

许学夷留下的诗篇中,同徐霞客有关的有《同徐振之登惠山》:

宿雨溪流急,扁舟向晚移。山因泉得胜,松以石为奇。

楼阁高卑称,园林映带宜。幽探殊不尽,策杖自忘疲。

还有《雨夜宿徐振之宅中》诗:

相思成契阔,相见即绸缪。短榻陪云卧,高斋听雨留。

初蛩鸣渐晓,庭树响先秋。赖尔无同调,清吟足唱酬。

从许学夷的诗作情况看,他的游踪到过无锡、杭州、洞庭湖、三门峡、瞿塘峡等地。他同徐霞客志趣相投,有一些地方可能是同徐霞客一起去的。

咏诗家乡

许学夷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江阴,他的诗歌有不少吟咏家乡风物,《澄江八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蓉城晓烟

忽听高城罢鼓颦,长烟漠漠望中迷。

薄笼杨柳朱门暗,远隔芙蓉翠黛低。

睥睨光沉残月落,辘轳声急早鸦啼。

俄惊万井人来往,隐隐车轮逐马蹄。

石湾春霁

青山䆗窱石梁横,远近蘼芜入望平。

鸥泛汀洲新涨绿,莺啼岩谷午风晴。

嘶群玉勒穿花去,逐队红妆映水明。

万树桃花春烂漫,恍疑身在赤霞城。

扬子秋涛

秋空万里绝纤埃,倏见惊涛海上来。

触石偶从鹅鼻转,拍天摇向马驮回。

声如急峡雷霆震,险过瞿塘滟滪堆。

白马素车谁解赋,须知枚叔是雄才。

沧洲诗社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江阴有文人结会沧洲诗社,许学夷为沧洲诗社中坚。沧洲诗社成员有23人,除许学夷外,还有沈鹜、徐益、吴无良、周俊、张嘉儒、黄继元、庄正容、陈震、姜泰、黄明达、张纯臣、周郁文、邓汝舟、张骥能、周从文、释隆修(号莲舟)、陈康、黄汝宗、李可教、袁士雅、李逾、邱维贤。这些诗社成员大多无意科举和仕途,故常寄情于山水、佛门与杯中酒。其主要活动为载酒游山、所讲佛经和赋诗唱和,与举业无关。

许学夷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协助沧洲诗社诗友邱维贤编定《澄江诗选》。《澄江诗选》选宋元明江阴籍诗人186家,诗2127首。前集37卷,每卷一家。后集5卷,为宋元明诗家补遗。此外,又选后谢世者为续集2卷。《澄江诗选》由邱维贤选梓,许学夷校订。邱维贤后序曰:

此余所刻《澄江诗选》,凡七阅寒暑乃成者。……万历癸丑人日访许伯清先生,于维摩室中读其所著《诗源辩体》,始于三百篇,迄于昭代,支分派别,灿若指掌。宇宙广矣,古今远矣,尚以三寸管论次千载,不遗余力。余独以一邑之密,通五百年之相距,竟置之漠漠,非人哉。因理前念,遍求先辈佚稿,虚心去取之,务以扬搉典型而不失作者之意。许先生亦欣然勰与,广罗精核,即点画鱼鲁,严加釐正,庶几仿郑玄之《诗谱》可以传久乎?

《澄江诗选》的选诗质量,清顾季慈在《江上诗抄》“凡例”中说:“许学夷先生一代作手,选改极严,语涉皮陆,禁不得收。慈学识谫陋,何敢轩轾?前人苟有可存,概为采录,以为他日征文考献之功。”“识力既精,去取极慎,允推巨眼。”

主要成就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七月十四日,许学夷出生在江阴北门许家。许家先世为宋代汴梁(今河南开封)许堂,曾任宋室太医院院判。建炎初,随高宗赵构南渡,提升承仕郎,掌太医院事,被赐金瓶贮药。不久,许氏后代定居江阴,人称“金瓶许氏”。许氏移居江阴的第8世许恕,字如心,号北郭生,是元末明初一位著名诗人、学者,元至正年间(1350-1355)担任江阴澄江书院山长,著有《北郭集》6卷。许氏14世许璨,字世华,研读经书,注重德行,许家此时已由世医之家转为文士之家。许璨第3子许道,字汝达,以廪生入国子监攻读,任山西闻喜县丞,著有《纲目绪言》等。许道有子许学闵和许学夷。

个人作品

许学夷毕生从事诗歌创作和诗学活动,他最倾尽全力所做的事,就是撰著诗学评论著作《诗源辩体》。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崇祯五年(1632)的40年间,经12次易稿,终于完成《诗源辩体》38卷稿本,另有30卷历代《诗选》稿本。这两部稿本,论诗文字956则,手录历代诗歌1万多首,可谓是诗学研究的一大工程。许学夷的二女婿陈所学于崇祯十五年(1642)抽取修订本原稿的诗论部分刊刻,仍作38卷,诗选部分未予付梓,可能后来亡佚。

《诗源辩体》

《诗源辩体》以时代为序,历详《诗经》、《楚辞》、汉、魏、晋、南朝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及宋、元、明诗,每代或半卷,或1卷,或2卷,惟唐代20卷,占全书篇幅一半以上。各代均先作综述,后按诗体评论。有总论3卷,历评前代诗论、诗话、诗歌选本等。其内容全属论评,不涉杂事。其体例大致有序,自成体系。

许学夷

《诗源辩体》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寻源流”、“考正变”。其卷首称:“诗自《三百篇》以迄于唐,其源流可寻而正变可考也。……统而论之,以《三百篇》为源,汉、魏、六朝、唐人为流,至元和而其派各出。折而论之:古诗以汉、魏为正,太康、元嘉、永明为变,至梁、陈而古诗尽亡;律诗以初盛唐为正,大历、元和、开成为变,至唐末而律诗尽敝。”可见,许学夷的基本观点仍是古诗崇汉、魏,律诗崇盛唐,与前后七子观点相近。不过,他试图通过划分“源”和“流”、“正”和“变”,理出诗歌发展变化的关系,说明诗歌发展承继因革的关系。这是有一定意义的。

所谓辩体,主要是从体裁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论述历代诗歌之发展衍变。许学夷在该书中既承认诗歌体制的“变”,也承认风格内容的“变”。他以为宋诗“实为大变”。这就是说,对待宋诗,必须承认“变”是它的主要特点,不能用对待唐诗的眼光即“正”的标准去衡量。一般说来,全书扬正抑变,然对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四家亦肯定其为变中之美者。此外,该书又以两卷篇幅历论至曹丕沈约以来数十家诗论及自《文选》而后30种诗歌选本,所述虽简,但1000余年诗歌批评演变的线索已约略可见。书中对历代诗歌诗作的具体评论,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他主张“识贵高,见贵广”,要能“兼收容众”,所以书中论诗评诗比较客观。全书叙述详尽,条分缕析,系统俨然,对后世关于中国诗歌史的研究有相当的影响。

《诗源辩体》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16卷初刻本,虽然由徐霞客传书,在吴中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毕竟传播范围不广。后又有崇祯十五年(1642)陈所学刊刻的38卷改定本。民国时期的1922年恽应翼的裔孙恽毓龄推出38卷仿宋铅印本收入《伯清诗稿》,并附张之纯《许伯清遗诗辑刻》(录自清人顾季慈辑《江上诗抄》)。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杜维沫标点本。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许学夷于崇祯六年正月(1633年2月)逝世。葬于江阴君山。

本文标签: 许学夷

上一篇:董阿娇

下一篇:小林昭二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许学夷》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52178.html

许学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