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构简介
赵超构(1910.5.4 - 1992.2.13),原籍浙江文成,生于浙江瑞安(今文成县)。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中国著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笔名林放。新中国成立后,主持《新民晚报》工作。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延安一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赵超构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超构
别名:林放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瑞安(今文成县)
出生日期:1910年5月4日
逝世日期:1992年2月13日
职业: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报人
毕业院校: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
代表作品:《延安一月》《新民晚报》
赵超构人物介绍
赵超构(1910~1992年),笔名林放。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於温州府瑞安县大峃镇龙川村(今属文成县大峃镇),民国初年随父迁居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今浙江瑞安市云周乡屿头村)。赵匡胤四十一代孙。
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民国18年(1929)去日本,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任南京《朝报》编辑。民国27年(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撰写《今日论语》。民国33年(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真实情况。
1946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篇幅短小,但笔酣墨饱。远至世界各地政坛风波,战场烽烟,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市井琐事,无不聚其笔端。常从群众舆论中撷取材料,发为评论,切中时弊。发生在境内的“臧大咬子血案”、公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大会、摊贩事件、劝工大楼血案等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都著文发表于《今日论语》,揭露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呼喊。
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被勒令“永久停刊”。1948年冬,赵超构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中国香港 ,次年进入解放区。
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返沪,赵超构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1958年报纸改名《新民晚报》,侧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生活。赵超构任社长,提出“广、短、软,软中有硬”的办报方针,使晚报适合各层次读者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晚报辟《未晚谈》专栏,经常撰文评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赵超构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生撰写评论和杂文总数近万篇,深受读者喜爱。出版的文集有《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1992年2月13日,赵超构卒于上海。
赵超构林放式杂文
赵超构(1910~1992年),笔名林放。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於温州府瑞安县大峃镇龙川村(今属文成县大峃镇),民国初年随父迁居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今浙江瑞安市云周乡屿头村)。赵匡胤四十一代孙。
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民国18年(1929)去日本,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任南京《朝报》编辑。民国27年(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撰写《今日论语》。民国33年(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真实情况。
1946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篇幅短小,但笔酣墨饱。远至世界各地政坛风波,战场烽烟,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市井琐事,无不聚其笔端。常从群众舆论中撷取材料,发为评论,切中时弊。发生在境内的“臧大咬子血案”、公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大会、摊贩事件、劝工大楼血案等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都著文发表于《今日论语》,揭露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呼喊。
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被勒令“永久停刊”。1948年冬,赵超构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中国香港 ,次年进入解放区。
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返沪,赵超构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1958年报纸改名《新民晚报》,侧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生活。赵超构任社长,提出“广、短、软,软中有硬”的办报方针,使晚报适合各层次读者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晚报辟《未晚谈》专栏,经常撰文评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赵超构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生撰写评论和杂文总数近万篇,深受读者喜爱。出版的文集有《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1992年2月13日,赵超构卒于上海。
赵超构作品特点
赵超构(1910~1992年),笔名林放。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於温州府瑞安县大峃镇龙川村(今属文成县大峃镇),民国初年随父迁居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今浙江瑞安市云周乡屿头村)。赵匡胤四十一代孙。
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民国18年(1929)去日本,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任南京《朝报》编辑。民国27年(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撰写《今日论语》。民国33年(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真实情况。
1946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篇幅短小,但笔酣墨饱。远至世界各地政坛风波,战场烽烟,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市井琐事,无不聚其笔端。常从群众舆论中撷取材料,发为评论,切中时弊。发生在境内的“臧大咬子血案”、公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大会、摊贩事件、劝工大楼血案等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都著文发表于《今日论语》,揭露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呼喊。
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被勒令“永久停刊”。1948年冬,赵超构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中国香港 ,次年进入解放区。
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返沪,赵超构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1958年报纸改名《新民晚报》,侧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生活。赵超构任社长,提出“广、短、软,软中有硬”的办报方针,使晚报适合各层次读者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晚报辟《未晚谈》专栏,经常撰文评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赵超构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生撰写评论和杂文总数近万篇,深受读者喜爱。出版的文集有《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1992年2月13日,赵超构卒于上海。
赵超构办报方针
赵超构(1910~1992年),笔名林放。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於温州府瑞安县大峃镇龙川村(今属文成县大峃镇),民国初年随父迁居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今浙江瑞安市云周乡屿头村)。赵匡胤四十一代孙。
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民国18年(1929)去日本,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任南京《朝报》编辑。民国27年(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撰写《今日论语》。民国33年(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真实情况。
1946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篇幅短小,但笔酣墨饱。远至世界各地政坛风波,战场烽烟,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市井琐事,无不聚其笔端。常从群众舆论中撷取材料,发为评论,切中时弊。发生在境内的“臧大咬子血案”、公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大会、摊贩事件、劝工大楼血案等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都著文发表于《今日论语》,揭露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呼喊。
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被勒令“永久停刊”。1948年冬,赵超构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中国香港 ,次年进入解放区。
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返沪,赵超构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1958年报纸改名《新民晚报》,侧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生活。赵超构任社长,提出“广、短、软,软中有硬”的办报方针,使晚报适合各层次读者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晚报辟《未晚谈》专栏,经常撰文评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赵超构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生撰写评论和杂文总数近万篇,深受读者喜爱。出版的文集有《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1992年2月13日,赵超构卒于上海。
赵超构与毛泽东
赵超构(1910~1992年),笔名林放。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於温州府瑞安县大峃镇龙川村(今属文成县大峃镇),民国初年随父迁居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今浙江瑞安市云周乡屿头村)。赵匡胤四十一代孙。
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民国18年(1929)去日本,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任南京《朝报》编辑。民国27年(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撰写《今日论语》。民国33年(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真实情况。
1946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篇幅短小,但笔酣墨饱。远至世界各地政坛风波,战场烽烟,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市井琐事,无不聚其笔端。常从群众舆论中撷取材料,发为评论,切中时弊。发生在境内的“臧大咬子血案”、公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大会、摊贩事件、劝工大楼血案等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都著文发表于《今日论语》,揭露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呼喊。
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被勒令“永久停刊”。1948年冬,赵超构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中国香港 ,次年进入解放区。
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返沪,赵超构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1958年报纸改名《新民晚报》,侧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生活。赵超构任社长,提出“广、短、软,软中有硬”的办报方针,使晚报适合各层次读者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晚报辟《未晚谈》专栏,经常撰文评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赵超构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生撰写评论和杂文总数近万篇,深受读者喜爱。出版的文集有《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1992年2月13日,赵超构卒于上海。
赵超构设新闻奖
赵超构(1910~1992年),笔名林放。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於温州府瑞安县大峃镇龙川村(今属文成县大峃镇),民国初年随父迁居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今浙江瑞安市云周乡屿头村)。赵匡胤四十一代孙。
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民国18年(1929)去日本,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任南京《朝报》编辑。民国27年(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撰写《今日论语》。民国33年(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真实情况。
1946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篇幅短小,但笔酣墨饱。远至世界各地政坛风波,战场烽烟,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市井琐事,无不聚其笔端。常从群众舆论中撷取材料,发为评论,切中时弊。发生在境内的“臧大咬子血案”、公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大会、摊贩事件、劝工大楼血案等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都著文发表于《今日论语》,揭露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呼喊。
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被勒令“永久停刊”。1948年冬,赵超构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中国香港 ,次年进入解放区。
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返沪,赵超构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1958年报纸改名《新民晚报》,侧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生活。赵超构任社长,提出“广、短、软,软中有硬”的办报方针,使晚报适合各层次读者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晚报辟《未晚谈》专栏,经常撰文评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赵超构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生撰写评论和杂文总数近万篇,深受读者喜爱。出版的文集有《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1992年2月13日,赵超构卒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