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简介
李志民(汉语拼音:Li Zhimin;英语:Li Zhimin;1906-1987),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李凤瑞,学名李明阶,曾用名李轩。1906年7月9日生于湖南浏阳高坪区西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开始读私塾,后入初级小学。1920年考入甸溪高级小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回乡教书,并当过小学校长。1925年开始参加农民运动,被选为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领导群众开展反霸斗争。后被选派到由共产党人开办的高坪区暑期政治讲习所和浏阳县党务研究所学习,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家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坚持斗争。1928年3月参与组建区游击队并任党代表,在家乡开展武装斗争。同年12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先后任第2纵队7大队4中队党代表、军部随营学校中共支部书记、特务大队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3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2师第7团政治委员、红2师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赣州战役中,率团英勇抗击国民党军进攻,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兄弟部队突围的任务。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与营长彭绍辉率教导营担任红3军团后卫和收容任务。1935年7月起任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保卫分局2科科长。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直罗镇战役。1936年1月任红4师第11团政治委员。东征战役回师陕北时,率部担负后卫任务,掩护部队西渡黄河,同时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情况,圆满完成了毛泽东赋予的收尾工作,扩大了中共和红军的政治影响。5月任红8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西征战役。在攻打李旺堡时,注重采用军事压力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战法,利用风筝、“孔明灯”等方式向敌营飘送传单,同时组织宣传队,对守敌进行抗日宣传,唱抗日救亡歌曲,促使其自动撤离,并列队热情欢送,创造了以政治攻势克敌制胜的成功战例。1937年春任红27军政治部主任,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大第5队队长兼政治教员、组织科和干部科科长。1939年夏随抗大总校到晋察冀敌后办学,任组织部部长。1940年初调任抗大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认真贯彻抗大教育方针,边参加战斗,边坚持办学,培养训练了大批军政干部。1943年任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副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北岳区秋、冬季反“扫荡”。1944年任第4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恢复、巩固和扩大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5年曾协助军区司令员杨成武组织指挥大清河北等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中军区野战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平绥路、保南、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察绥等战役。平津战役中,参加张家口、宣化等地的作战。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太原、兰州、宁夏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冬兼任陕西军区政治委员,组织领导部队剿匪和参加修建宝(鸡)天(水)铁路及屯田垦荒。1951年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参加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战。1952年12月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指挥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和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于1954年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志愿军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志愿军部队积极支援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7年回国后,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致力于军队院校教育事业。“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迫害。1972年任福州军区政治委员。197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任军委顾问。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11月16日在北京病逝。曾主持编审《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总结》两书。著有《革命熔炉》、《李志民回忆录》等。
参见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