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简介
杜预(222~284年),字元凯,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汉亡魏立之际,杜预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其祖父杜畿在曹魏政权中官居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父亲杜恕,曾任幽州刺史。杜预自幼勤学好问,博览经史,精心研究历代兴亡的历史经验。成年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
曹魏末年,司马昭掌握政权。杜预和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成婚,拜为尚书郎,并袭其祖父侯爵。在职4年,转任丞相府参军。263年,魏将钟会领兵攻西蜀,杜预随征,参赞军机,任镇西长史。在钟会事件中,他以智免受株连,且增邑1250户。
泰始元年(265),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杜预出任河南尹。晋武帝令贾充拟定法律,杜预参与其事。泰始三年(267),新律制好,杜预还为之作了注解。后又奉诏拟定了“六年黜陟”制度。杜预提出,每年对官吏的政绩考核一次,记录其成绩和劣迹,作为提升或罢免的根据。“如此六载,主者总集采案,其六岁处优举者叙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其优多劣少者叙用之,劣多优少者左迁之。”
司隶校尉石鉴对杜预有宿怨,借故奏免了杜预河南尹之职。晋泰始五年(269),河西拓跋鲜卑树机能发兵攻凉、秦二州,杀秦州刺史胡烈,打败凉州刺史苏愉,占据了凉州。武帝任命杜预为安西军司,给兵300人,马100匹。杜预到长安后,改除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时石鉴任安西将军,命令杜预领兵出击鲜卑军。杜预认为鲜卑军力正盛,而晋军力不济,敌我力量悬殊,不宜出战,向石鉴陈“五不可”,“四不须”。石鉴怒,借故将杜预押送京城。由于杜预是皇室女婿,因准以侯爵赎罪。后来,陇右的形势正如杜预所料。从此,他以善谋略闻名。
泰始六年(270),杜预复起,拜为度支尚书。他向武帝上疏进言,提出“亲耕籍田”,以号召百姓“竞农务工”;建立常平仓,丰年籴,歉年粜,以稳定粮价;以及发展盐运等“内以利国外以救边”的意见五十多条,被晋武帝采纳。这时,石鉴自关陇回京,报战功不实,为杜预所揭发。二人发生争执,语言喧哗,同时被免官。数年后,复拜为度支尚书。
杜预是一位饱学之士,通晓天文地理,善于发明创造。他发现当时使用的历书有差误,因编成《二元乾度历》于咸宁中上奏,被批准颁行。杜预认为:制历应符合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不应把主观想象强加于客观规律,这是他的科学思想的体现。
黄河在孟津渡地段水流湍急,渡船常发生危险。杜预力主在富平津(即孟津)建桥。有些大臣反对,他说造舟为梁是古人说过的,力排众议,得到武帝支持。由他负责设计,终于建成了浮桥,世称“河桥”。武帝同百官前往祝贺,并说:“非君,此桥不立也。”周代的“欹器”到汉末已经失传,杜预根据古籍记载,“创意造成”上奏,晋武帝赞叹不已。
魏时,民间舂米使用一个单碓,费时费力。杜预经过潜心钻研,发明了连机水碓,就是利用水力带动好几个碓同时舂米。“它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安装在江河岸边。水轮的长轴上装有一排滚角不动的短横木,好似一排角相不同的凸轮。当流水冲击水轮使它转动时,轴上横木一个接一个地打动一排碓梢,使碓舂米。”【注:见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这个发明,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对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咸宁四年(278)秋,发生了阴雨、水灾和蝗灾。杜预向晋武帝上疏说:目前东南灾情严重,百姓已面临缺粮,明春则要依靠国家仓粮救济,皇上应当预先考虑。他建议拆毁兖、豫二州东部的陂塘,泄水导流,让缺粮的百姓捞鱼虾等水产品充饥。待水退完之后,可开垦淤地种粮,来年可获丰收。在另一奏疏中,杜预针对淮河两岸“火耕水耨”的耕作法,提出毁掉利少害多的新堰,保留汉代的旧堰,发展陆耕法,他的建议被晋武帝所采纳。
由于杜预知识丰富,好谋善思,对国计民生、安边备战等大事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受到朝野称赞,被冠以“杜武库”的美称,赞扬他满腹谋略,无所不有,取之不尽。
咸宁四年,晋武帝欲出兵灭东吴,多数朝臣反对,而杜预、羊祜等认为时机成熟,支持晋武帝的意见。这时,镇南将军羊祜病重,推荐杜预接替其职。武帝当即任命杜预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羊祜卒,杜预被拜为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到达襄阳,加紧训练士卒,增修军械,探听东吴军事消息。他乘东吴西陵(故城在今湖北蕲水县)都督张政不备,出奇兵偷袭获胜,并以反问计使东吴将张政调离,致吴军心不稳。
咸宁五年(279),杜预在分析了东吴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军事状态以后,认为进攻东吴的时机成熟,旬月之间给晋武帝连上二表,提出发兵攻吴的具体建议,强调不可错过战机。于是,晋武帝坚定了信心,是年十一月,下令发兵六路进攻东吴。
六年(280)正月,杜预率大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进发,命部将率兵沿长江西上,配合出巴东沿江东下的王铉水军连克数城。又遣将率800精兵,乘黑夜渡过长江,偷袭乐乡(今湖北松滋县)。他命士兵多插旗帜,虚张声势,沿山放火,设疑兵以扰乱东吴军心。乘驻屯乐乡的东吴都督孙歆与王溶交战之机,杜预又命在乐乡城外设下伏兵。当孙歆战败逃回乐乡城时,晋军随东吴败兵混入乐乡城中,生俘了孙歆。这一出奇制胜的成功,鼓舞了晋兵士气,动摇了吴军军心。军中颂扬杜预是“以计代战一当万”。乘胜利形势,杜预命大军进攻江陵,一鼓而破,为王溶水师东进清除了一大障碍。江陵攻克以后,各路晋军主将会集江陵举行军事会议,商讨进军灭吴之策。贾充、苟勖等大臣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攻破东吴,时疫将起,应等冬季再战。也有人认为正值夏暑,江水上涨,不宜大举进兵。杜预反驳了这些看法,指出晋军初胜,军威大震,立即东下必势如破竹。他排除干扰,“遂指授群帅方略,径造建业”【注:见《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条》】。江陵会议后,杜预受命“镇静零(陵)、桂(阳),怀辑衡阳”。【注:见《晋书·杜预传》】杜预向南进军中,斩杀和俘获东吴将领、地方官吏一百三十多人,使沅(水)湘(江)流域及交、广等州(包括今湖南、广西、广东三省及贵州、越南北部部分地区)望风而降。杜预持节进行安抚,任命长吏,安定秩序。沿江东进的晋军,所到城邑,吴军皆降。兵临城下之日,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至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杜预以灭吴战功被封为当阳县侯,以镇南将军镇荆州(治今湖北襄樊市)。他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注:见《晋书·杜预传》】因而继续训练军队,加强守备。同时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兴建学校,大修水利。他重修西汉邵信臣时的水利建筑遗迹,引清水(即今白河)、溃水(即今唐河)灌溉今河南、湖北交界处的百多万亩农田,粮食丰收,国家和百姓共同受益。因而“众庶赖之,号为杜父。”【注:见《晋书·杜预传》】他还主持汉水下游漕运工程,开杨口(古杨水人汉水之口在今湖北潜江县附近)使汉水与夏水相通,向西可通达江陵。向南,经今湖北利监县境,可通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再由洞庭湖南下,经湘水,可达零陵郡(即今湖南零陵)和桂阳郡(即今湖南郴县),使南北漕运便捷,并对长江起着分洪作用。因而“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为使自己功名留传后世,便刻两方石碑,一方沉于万山(亦名汉皋山,在襄阳西北50里)之下的江中,一方树于岘山(亦名岘首山,在襄阳县南9里)之上。
灭吴战争之后,杜预一面勤勉治理荆州,一面热心于经籍。他特别喜欢研究《左传》,自称有“左传癖”。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其《春秋释例》对攻读《左传》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其中《经传长历》(亦称《春秋长历》)是杜预参照东汉天文学家刘洪的《乾象历》推算、编订春秋时期240年甲子、朔闰和日、月食的一部历书,使后世史家得以正确掌握春秋纪年,价值更高。此外,还著有《春秋左氏传评》2卷,《春秋左氏传音》3卷(均佚),《律本》21卷,《杂律》7卷、《女纪》10卷。明人辑有《晋征南将军杜预集》18卷。
太康五年(284),杜预迁司隶校尉,加特进。他由荆州北返洛阳途中,因急病卒于今河南邓县,时年63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杜预死前遗嘱:丧事从俭,薄葬于洛阳东首阳山南(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北5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