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

(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
最后更新于:2023-03-25 10:29:31

普列汉诺夫简介

普列汉诺夫 (Georgi Valentinovich Plekhanov; 1856~1918),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生平简介

1856年12月11日普列汉诺夫生于唐波夫省小地主之家,1918年5月30日卒于芬兰。1875年普列汉诺夫同民粹派秘密组织建立联系。1876年12月18日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前组织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政治示威,旋被矿业学院开除。1876年普列汉诺夫创建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组,1878年改称土地和自由社,任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编辑。1879年9月另组土地平分社,在工农中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曾三次被捕。1880年1月流亡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同F.恩格斯建立联系,了解西欧工人运动,并陆续将《共产党宣言》等一些K.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译成俄文。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1900年同V.I.列宁一起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1903年普列汉诺夫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普列汉诺夫多次参加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1898年上半年最早起来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后又同米勒兰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进行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转向孟什维克,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1905年革命时期提出“分进合击”的机会主义策略,实际上把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责备无产阶级“本来用不着拿起武器”。1905~1907年革命失败后,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普列汉诺夫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

哲学思想

普列汉诺夫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并对它的基本特征、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

普列汉诺夫考察了马克思辩证法同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驳斥了把两者混为一谈的错误;充分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革命代数学”和“行动哲学”的认识意义和实践意义,他明确提出和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二者一致的思想。

普列汉诺夫十分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指出这是由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决定的。他还考察了如何正确运用它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比如整体性原则、发展原则、历史主义原则和党性原则,以及方法的适应性从属于主观目的和客观条件的原则等。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贡献。

普列汉诺夫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认识社会生活,在历史观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具体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提出许多新原理和新思想。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般社会学理论,是在统一中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及其诸要素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研究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认为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等五项主要因素。它们之间有一种起源关系,即前面一项决定着后面一项,而后一项对前一项又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生产力或经济因素归根结底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对其他因素有直接影响,随着文明的进步,影响将越来越由直接变为间接。他特别强调批判社会学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但他充分论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他把生产关系区分为“技术关系”和“财产关系”两类。前者指人们在同自然作斗争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它基本上“与生产力发展相平行地改变”;后者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这种落后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同生产力以及上述“技术关系”的矛盾才是引起社会革命的根源。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意识两种基本形态的学说,称低级形态的社会意识为“社会心理”、高级形态的社会意识为“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任何形式的思想体系反映社会存在,都要依据心理和概括心理。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学说,认为伟大人物的历史作用不能决定历史事变的一般方向,只能影响事变的个别外貌和某些局部后果;这种影响的可能性和范围还要依当时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对比关系来决定;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最能致力于为当时在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影响下所发生的伟大社会需要服务。普列汉诺夫的这些思想大大地扩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围。

在哲学史方面,普列汉诺夫研究得最精深的,主要是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19世纪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以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是最伟大的革命”,这个革命是在批判地接受、改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的。

伦理思想

普列汉诺夫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为促进真正科学的道德学说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分析了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指出社会的道德状况乃至整个精神状况,是同表现这种关系的社会形式相适应的,并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一致。就一个民族的国家制度和这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习俗来说,两者是彼此影响、互相作用的,归根结底都要由社会的经济结构来说明。他批判伦理思想史上把不变的人性看作道德基础的错误观点,指出人类道德的发展每一步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他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的真正基础在于追求整体的幸福,即部落的、民族的、阶级的、人类的幸福。

普列汉诺夫认为道德的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和理性为转移,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始终在道德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他还指出,把道德与宗教扯在一起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质是通过宗教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圣化。此外,他还批评关于宽恕一切的爱和不用暴力抗恶的学说。

美学思想

普列汉诺夫在俄国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观点用于美学和艺术理论。他依据大量的事实材料,证明审美观念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往往通过社会心理来实现。即使在原始狩猎社会里,技术和经济也不总是直接决定审美趣味的。在文明民族那里,艺术对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直接依赖性消失了,艺术和社会经济的因果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曲折、更模糊,社会经济常常通过政治、心理、道德、哲学等因素来影响艺术。

普列汉诺夫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审美趣味的更替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影响。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它的时代的表现,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趣味、习惯和憧憬。愈是大作家,他的作品受时代的影响也就愈明显。艺术家的独创性正体现在比别人更早、更好、更充分地表现出他那个时代的需要和憧憬。

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手段之一,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赋予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就诞生了艺术。在大多数场合下,人们的艺术活动目的在于把自己反复感到和反复想起的东西传达给别人。艺术家是为社会而存在的。艺术只有在描述、唤起或表达那些对于社会有重大意义的动作、感情和事件的时候,才能获得社会的意义。艺术不仅是生活的简单再现,在艺术中往往融合着理想。艺术应当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改善,应当具有改造现实的积极作用。

普列汉诺夫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对社会利益的漠不关心,认为这容易使艺术家无谓地纠缠在毫无内容的个人体验和病态的空幻臆造中。他认为任何一个政权为了本身的利益,都对艺术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功利主义的艺术观对保守的情绪或革命的情绪都能很好地适应。

历史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著作“培养了一整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V.I.列宁曾受到早年普列汉诺夫哲学上多方面成就的影响,再三强调必须研究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主张把他的全集中所有哲学文章汇编成册,列为“必读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并多次高度赞扬他在1883~1903年间的哲学功勋,还把普列汉诺夫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俄国先进阶级的哲学“整顿”中所起的伟大作用,比为18世纪百科全书派在法国或者像从I.康德到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的古典哲学在德国所起的作用。同时,列宁也尖锐地批评普列汉诺夫的种种失误,认为他的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辩证法看成是一门系统的哲学科学,没有把作为逻辑的辩证法当作专门研究的对象,没有真正深入到马克思、恩格斯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宝库中去作一番切实的探讨。普列汉诺夫没有足够地注意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以及对这个论断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普列汉诺夫在后期的政论中甚至把这一辩证规律当成了实例的总和。同时普列汉诺夫也没有注意到在黑格尔哲学中有一个与辩证法融为一体的认识论系统及黑格尔关于逻辑和历史、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

本文标签: 普列汉诺夫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普列汉诺夫》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47917.html

普列汉诺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