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祖(公元1264年~?) ,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人物生平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 (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从同郑光祖同期的杂剧家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上的人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㑇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立成汤伊尹耕莘》、《无盐破环》、《老君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其中《立成汤伊尹耕莘》、《无盐破环》、《老君堂》是否确为郑作,尚有疑问。另有《月夜闻筝》存残曲。《哭孺子》、《秦楼月》、《指鹿道马》、《紫云娘》、《采莲舟》、《细柳营》、《哭晏婴》、《后庭花》、《梨园乐府》等9种仅存目。所作杂剧《倩女离魂》最为著名。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曾任杭州路吏,在钟嗣成《录鬼簿》成书时,已卒于杭州,火葬于西湖灵隐寺。作 品数量多,颇有声望。周德清《中原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郑光祖的剧作存目18种,流传至今的有8种,其中《倩女离魂》根据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改编,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他的剧作词曲优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称赏。有时化用诗词名句贴切自然,然而也有过于雕饰的缺点。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
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后人评价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举“六字三韵”例和“定格”范例时都引用过他的曲文,称赞说:“美哉,德辉之才,名不虚传”。
钟嗣成说他“乾坤膏馥润肌肤,锦绣文章满肺腑,笔端写出惊人句,解翻腾,今是古,词坛老将伏输。”(《录鬼簿》)明人何良俊甚至以他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王国维则说他“清丽芊绵,自成馨逸”,与关、马、白“均不失为第一流”(《宋元戏曲史》)。
他们都是从郑光祖作品的语言角度来评论的,难免有失偏之处。其实以郑光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气息来说,同关汉卿、王实甫作品相比,都较逊色。艺术上也有过于雕琢的弊病。
杂剧特色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祐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 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清人梁廷柟在《曲话》中称赞此剧曲辞是“灵心慧舌,其妙无对”。王国维则认为:“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宋元戏曲史》)这一作品中的“离魂”情节,虽有唐代小说《离魂记》有关描写作依傍,但对倩女灵魂追赶情人并与之结合的具体描写较小说更为动人,对明人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的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明代崇祯刻本《柳枝集.倩女离魂》之一页。
《翰林风月》全名《㑇梅香骗翰林风月》,写婢女樊素为小姐小蛮、书生白敏中代传书柬,从中撮合而成婚事。故事情节有意模仿《西厢记》。清人梁廷柟说:“《㑇梅香》如一本《小西厢》,前后关目、插科打诨,皆一一照本模拟。”(《曲话》)不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来看,它的成就比《西厢记》差得多;但也有不少曲词写得意趣盎然,情意独至。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极为赞赏,称之“真得词家三昧者也”。清李调元说此剧“虽不出《西厢》窠臼,其秀丽处究不可没”(《雨村曲话》)。不过剧中女主角樊素作为一个婢女,动辄引经据典,作者可能意在写出她是小姐的“伴读”身份,但有些曲文与科白终嫌过于文雅,反而不合人物身份。 《王粲登楼》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据东汉末王粲在荆州依刘表、意不自得而作《登楼赋》事,并加以虚构敷演而成。第三折写王粲落魄荆州时登楼赋诗,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遇的心情,唱词意象悲壮高远、情感真挚,在封建社会引起过不少失意文士的共鸣,因而受到推崇。此剧结构较散漫。剧中所用的“误会法”,即王粲岳父蔡邕故意辱婿,逼令进取,最后经旁人说明,终于以团圆结局。这对后来的《举案齐眉》、《冻苏秦》、《渔樵记》等戏曲都有影响。 此剧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
他的历史剧中,较有特色的是《钟离春智勇定齐》。这部剧以《战国策》、《烈女传》所记史实为依据,通过战国时期秦、燕、齐三国的矛盾纠葛,塑造出了智勇双全的古代妇女钟离春的英雄形象。剧中的钟离春是齐国的一位采桑女子,她外貌丑陋,但胆识过人,在秦、燕两国合兵伐齐之际,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助齐宣王一举战胜了敌人,使处于亡国境地的齐国不仅转危为安,而且被尊为上国。明、清以来,全国不少剧种都一直有改编本演出
郑光祖代表作品
倩女离魂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入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离魂记》。宋代人改编为话本,金代人则编为诸宫调。元杂剧初期作家赵公辅有同名剧本。郑作是参照赵作以及有关说唱材料改编而成的。剧本写张倩女和王文举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径张家,欲申旧约。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倩女的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遂欢颜成婚。
这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方面,倩女的灵魂代表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倩女爱恋的是文举本人,不在乎他是否功成名就。她担心的倒是文举在高中以后另娶他人。在离魂的状态下,她大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遂了心愿。另一方面,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煎熬,病体恹恹。当文举中了状元,寄信给张家,说“同小姐一起回家”时,倩女以为文举另娶,悲痛欲绝。显然,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他们唯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能挣脱束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一旦“灵魂出窍”,精神获得自由,他们便表现得热情似火,敢作敢为。在这里,离开躯体的倩女之魂,寄托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心态;至于倩女在家中的病体,那般幽怨悱恻,凄凄楚楚,整体现出礼教禁锢下,广大女性的百般无奈。剧中,郑光祖让灵魂和躯体有不同表现,这一艺术处理,当给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以有益启迪。
王粲登楼
1、《王粲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2、郑光祖的《王粲登楼》,据东汉王粲的《登楼赋》虚构而成。它的情节平淡,人物塑造一般,但曲文挺拔,颇具感人的力量。如第三折,作者写王粲落魄荆州,登楼作赋,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遇的感情:
【迎仙客】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杆、栏杆在天外倚。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越搅得我这一片乡心碎。
【普天乐】楚天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气呵做了江风淅淅,愁呵做了江声沥沥,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这几只曲子意象开阔高远,感情激越真挚,堪与王粲《登楼赋》相媲美。剧中王粲宣泄的怨愤,也正是作者客寓他乡、沉抑下僚、终生不得志的感情吐露。它是元代由北方南下的文人漂泊未遇心境的写照,所以特别易于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鸣,容易受到人们的激赏。
㑇梅香
《㑇梅香》是一部模仿《西厢记》而作的爱情剧。演唐代裴度之女小蛮与白敏中的爱情故事,而主角则是婢女樊素,相当于《西厢记》中的红娘。剧中,小蛮与白敏中私期暗约,樊素传书递简,最终有情人成了眷属。戏中处处可见《西厢记》的影子,但又有所不同。这不仅表现在他将《西厢记》的五本压缩在一本之中,还表现在它只写青年男女发乎情止乎理,虽对爱情有所追求,却又没有逾越礼教伦理范围。它抹去了《西厢记》那种反封建精神,指传播传统社会所允许的所谓文人风流韵事。在戏里,樊素唱词说白满是之乎者也,引经据典,带更多文人气息,而与婢女的身份不符。至于曲文虽也典雅公正,但嫌呆板。可以说,《㑇梅香》的出现,放映了传统思想的惰力对南方作家创作的影响。
散曲作品
小令
【正宫】塞鸿秋
门前五柳江侵路,庄儿紧靠白苹渡。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雨余梨雪开香玉,风和柳线摇新绿。日融桃锦堆红树,烟迷苔色铺青褥。王维旧画图,杜甫新诗句。怎相逢不饮空归去。金谷园那得三生富,铁门限枉作千年妒。汨罗江空把三闾污,北邙山谁是千钟禄?想应陶令杯,不到刘伶墓。怎相逢不饮空归去。
【双调】蟾宫曲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塘。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汝,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飘飘泊泊船揽定沙汀,悄悄冥冥。江树碧荧荧,半明不灭一点渔灯。冷冷清清潇湘景晚风生,淅留淅零墓雨初晴。皎皎洁洁照橹篷剔留团栾月明,正潇潇飒飒和银筝失留疏剌秋声。见希颩胡都茶客微醒,细寻寻思思双生双生,你可闪下苏卿?
【双调】蟾宫曲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竟人烟霞。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涡、鱼网纶竿钓艖。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套数
【南吕】梧桐树南
相思借酒消,酒醒相思到,月夕花朝,容易伤怀抱。恹恹病转深,未否他知道。要得重生,除是他医疗。他行自有灵丹药。
【骂玉郎北】无端掘下相思窖,那里是蜂蝶阵、燕莺巢。痴心枉作千年调。不札实似风竹摇,无投奔似风絮飘,没出活似风花落。
【东瓯令南】情山远,意波遥,咫尺妆楼天样高。月圆苦被阴云罩,偏不把离愁照。玉人何处教吹箫,辜负了这良宵。
【感皇恩北】呀,那些个投以木桃,报以琼瑶?我便似日影内捕金乌、月轮中擒玉兔、云端里觅黄鹤。心肠枉费,伎俩徒劳。也是我恩情尽、时运乖、分缘薄。
【浣溪沙南】我自招,随人笑,自古今好物难牢。我做了谒浆崔护违前约,采药刘郎没下梢,心懊恼。再休想画堂中、绮筵前,夜将红烛高烧。
【采茶歌北】疼热话向谁学?机密事把谁托?那里是浔阳江上不能潮?有一日相逢酬旧好,我把这相思两字细推敲。
【尾南】我青春,他年少,玉箫终久遇韦皋,万苦千辛休忘了。
【双调】驻马听近 秋闺
财叶将残,雨霁风高摧木杪;江乡潇洒,数株衰柳罩平桥。露寒波冷翠荷凋,
雾浓霜重丹枫老。暮云收,晴虹散,落霞飘。
【幺】雨过池塘肥水面,云归岩谷瘦山腰。横空几行塞鸿高,茂林千点昏鸦噪。日衔山,船舣岸,鸟寻巢。
【驻马听】闷入孤帏,静掩重门情似烧;文窗寂静,画屏冷落暗魂消。倦闻近砌竹相敲,忍听邻院砧声捣。景无聊,闲阶落叶从风扫。
【幺】玉漏迟迟,银汉澄澄凉月高;金炉烟烬,锦衾宽剩越难熬。强啀夜永把灯挑,欲求欢梦和衣倒,眼才交,恼人促织叨叨闹。
【尾】一点来不够身躯小,响喉咙针眼里应难到。煎聒的离人,斗来合噪。草虫之中无你般薄劣把人焦。急睡着,急惊觉,紧截定阳台路儿叫。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其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其《㑇梅香骗翰林风月》与《迷青琐倩女离魂》两部作品均明显受到《西厢记》的影响,但成就却各有不同。《㑇梅香》可称为元曲的败笔,而《倩女离魂》则堪称杰作。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种种,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学习继承《西厢记》时,采取了两种不同态度:模仿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由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推论:文学作品只有创新,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中的发展。《㑇梅香》在“套数、出没、宾白全剽《西厢》”,前人作此评价未免过严,但基本符合实际。因为它确实过多地表现出模仿《西厢记》的痕迹,因而终于湮灭于盛开的元曲百花园中。而《倩女离魂》则不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西厢记》已有的成就,而是对其作了一些新的发展与开拓,因而成就了作者和作品的辉煌。
作品赏析
《倩女离魂》第二折赏析
《倩女离魂》第二折写王文举走后,倩女相思成疾,一病不起。王文举能否中举?中举之后会否变心?这重重的顾虑与恐惧,像一片阴霾,浓重地笼罩着她。尽管这一切密切 地关系着她的爱情幸福,但她却对此束手无策。因为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平等地位,决定了她只能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而不可能有任何积极的作为。然而,《倩女离魂》没有就此却步,它通过倩女魂离躯壳,追赶王文举,跟随王文举一同上京,从而过上了幸福的爱情生活这一奇幻情节,横跨了这一现实中无法逾越的鸿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不甘心于消极等待而要以主动的抗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少女形象,因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里所录的六支曲子,就是倩女灵魂出窍,追赶王文举时的唱词。它以江上萧疏的景物、凄清的夜色,来衬托倩女之魂担惊受怕的心情,写得十分精彩,历来为评论家所激赏。
倩女之魂上场的第一支曲子是[越调.斗鹌鹑]。曲子开头,作者就借用典故来表现她内心的悲戚。阳台,本是传说中楚怀王和巫山神女欢会的地方,楚峡,即巫峡。“人去阳台,云归巫峡”两句比喻二人的离别去留。“不争他江渚停舟,几时得门庭过马?”只因情人在江边停舟待发,什么时候他才能衣锦荣归、高车驷马到门庭呢?这劈头四句,点出了倩女精神郁结的焦点。她怨恨爱情不能即刻实现,她不愿将爱情寄托在渺茫的希望之上。正是这种迫切渴望实现爱情的愿望,激发出强大的动力,促使她灵魂出窍去追赶情人。紧接着“悄悄冥冥,潇潇洒洒”二句,从魂的特征入手,把倩女脱离了沉重的躯壳之后在冥迷宫内夜晚中飘逸轻扬,而又心惊胆怯的感受非常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出来。最后四句:“我这里踏岸沙,步月华;我觑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既表现了倩女追赶情人的迫切心情,又交待了魂追的具体场景——月夜江边,同时又十分切合魂可以摆脱拘束自由飞翔的特征,文笔十分精练。
第二支[紫花儿序]曲,进一步表现倩女之魂在追赶路上的思想和神态。开头三句:“想倩女心间离恨,赶王生柳外兰舟,似盼张骞天上浮槎”,借用汉代张骞曾乘木筏漂上天河的传说,含蓄地抒发了她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强烈向往。接下来三句:“汗溶溶琼珠莹脸,乱松松云髻堆鸦,走的我精力疲乏。”着重描写她匆匆赶路的神态:脸上挂满了晶莹的汗珠,高高挽起的发髻蓬乱地松散开来,把一个从未独自离家 ,且又是在夜间远行的少女那种急匆匆、气喘喘,既激动兴奋,又紧张害怕的样子生动地勾勒了出来。接着,作者掉转笔锋,写倩女微妙的心理活动。追了半天不见王生踪迹,不由产生了疑问:“你莫不夜泊秦淮卖酒家?”这一句,乍看似觉突兀,细思却极合情理。这一句本是袭用杜牧“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的成句,意指寻欢作乐之地。这里将“近”字改为“卖”字,语言更加明确。倩女对王生的猜疑是符合痴情少女的心理的。这一转折,也使整段曲词跌宕回旋,张弛错落,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波澜曲折,人物形象也更加血肉饱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幽旷凄清的秋夜图景:旷野上孤零零的断桥,秋风吹拂水草发出疏剌剌的声音,冷清清的月光照在雪白的芦花上……这几句看似单纯写景,实乃句句写情。它是以萧瑟凄凉的秋夜景物来映衬倩女孤独寂寞的心绪,情寓景中,景与情合,把倩女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深切动人。
第三支曲子[小桃红]写倩女渐渐来到王生舣舟的江边,内心情绪也随之发生变化。“我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唬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原来是响当当鸣榔板捕鱼虾。”倩女正在紧追慢赶之际,耳畔突然传来马嘶声、人语喧哗声,吓得她心扑扑乱跳,连忙在垂杨下躲藏起来。这一描写是非常切合封建时代少女的心理特征的。她的离家私奔,乃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所以她不免如惊弓之鸟,任何声响都会使她惊慌失措。“鸣榔板捕鱼虾”,是写渔人用长木敲叩船板发声,惊鱼入网。这一句语带双关,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实绘,同时“捕鱼虾”又暗含倩女家人对她的缉拿之意,委婉地表现出倩女担惊受怕的心理。接下来的几句,仍然是通过对秋夜景物的描绘来渲染、烘托倩女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谨慎小心的神态。“厌厌(浓重)露华”、“澄澄月下”的静态与“惊的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的动态,交相映衬,把倩女战战兢兢的神态,刻画的维妙维肖。
第四支曲子[调笑令]的开头四句,继续写倩女匆匆赶路的艰辛:“向沙堤款踏,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意思是说,沿着河堤小心前行,岸边的莎草上布满了霜,不仅脚下打滑,而且把裙子和鞋袜都浸湿了。这比站在家中石阶上痴望时沾的露水要多得多。凌波袜,典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比喻步履轻盈飘逸。这几句曲词,是从《西厢记》崔莺莺的唱词:“夜凉苔径滑,露珠儿湿透了凌波袜”脱胎而来的,但加上“抵多少”三个字,意思就深了一层,把一个娇怯少女离家远行备受艰辛的情状描画了出来,从中亦可看到她坚毅不拔的性格特征。结尾三句仍然是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现倩女的感情活动。冰壶,即盛冰的玉壶,通体透明,用以比喻洁白;潋滟,水波荡漾的景象。这几句的意思是,江上的晚景真像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月亮映在水中,天光水光,交相辉映,就像无暇的碧玉一般。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倩女不免为之神往,因为这是在囚笼般的闺中所无法领略到的啊!景语皆情语。从倩女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强烈向在。 第五支曲子〔秃厮儿〕的开头两句:“你觑远浦孤骛落霞,枯藤老树昏鸦。”全是化用前人抒情写景的名句,前句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后句则是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的首句,但我们丝毫不觉得它生硬堆砌,反觉组织点染之妙。这两句写出一派萧疏的秋景,笼罩着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紧接着,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悠长凄怨的笛声,划破了这宁静的画面,倩女耳畔,响起了船夫的棹歌声和摇橹的咿哑声,这些带有江边特征的声响,和这出戏的规定情境十分切合,把倩女内心的孤独和悲哀生动地衬托了出来。
第六支曲子[圣药王]仍然是描写秋江的夜景。随着倩女渐渐来到王生停船的江边,她眼前的景物也呈现出江边近景的特征,长满料蓼草的水洼,系着缆绳的小船,在秋风中倒伏的蒲草,衰老的柳树和蒹葭等等。同时,由于作者用“折”、“衰”、“老”来加以修饰,更显出一派凋零衰败的景象。淡淡的烟蔼笼罩着江水,冷清清的月光铺泻沙滩,作者把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的名句点缀在这支曲子里,可谓恰到好处。这些特征鲜明的江边景物,经过作者精心组织,创造出一种迷蒙冷寂的意境,那么淡雅幽静,又是那么寒意迫人,和倩女凄楚孤寂的心境浑然无隙地融合在一起。整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它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显示出一种清丽之美。明代曲家何良俊尝评此曲:“清丽流便,请入本色。然殊不秾郁,宜不谐于俗耳。”(《四友斋丛说》)
总起来看,这六支曲子在艺术上具有两个特点。首先,作者笔下的倩女形象具有十分鲜明的魂的特征,但她又不是虚无飘渺、荒诞无稽的。她是魂,而又是人,在魂的外表下搏动着的仍是一颗少女的心,她的思想情感和普通少女毫无二致。作者正是在人与魂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上把倩女的形象塑造得生气灌注,血肉饱满。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衬托人物的内在感情。作者以月夜秋江为规定情境,创造出一种幽雅迷蒙的气氛。在这个背景下,把一个娇怯少女夤夜私行,迷离恍惚,战战兢兢的神态,描绘得维妙维肖。此外,优美的辞藻、悠扬的音韵,读来精警传。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 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
2、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
3、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4、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