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赞是北宋著名将领,出生于将门之家,有胆量勇气,勇猛强劲,随和率直。呼延赞热爱祖国,忠于宋廷,戎马一生,满门忠烈。他为北宋的统一和抵御契丹的入侵,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太平兴国初年,太原城上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刚建立的北宋为了收复燕云,会师讨伐北汉,这太原城便是前往燕云十六州的必经之地。太原城池高大坚固,而城中的北汉军队抵抗力量也让宋军一筹莫展。宋太宗赵光义在营地里看着城下的鏖战,忍不住来回踱步。
就在这时,城头的战事突然发生转机。一个高大威猛的宋军将领拨开人群挤上城头,他拿着一杆朴刀左劈右砍,从北汉军中活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见这煞人的气场,北汉士兵只敢拿着长矛乱捅一番。为了躲闪这些长矛,这员猛将一脚踩空,居然摔下了城墙。
面对着这意想不到的场景,双方都觉得他必死无疑。谁知城下的他晃晃脑袋,扶正头盔,抽出一根铁鞭,宛如没事人一样,踩着云梯又往城头杀去。这一幕,督战的赵光义看得一清二楚,便很想知道这个勇猛的将领姓甚名谁。于是他找来身边亲卫,打听到了一个奇特的名号:呼延赞。
奋不顾身 四登墙楼
"呼延赞"这个名字乍听之下,不像是个典型的汉人名字。"呼延"复姓,来自于北方的鲜卑一族。从这一点来说,呼延赞的祖上是有鲜卑血统的,因此他也继承了塞外民族的血性与勇猛。呼延赞父亲是呼延琮,在后周时期曾担任马步都指挥使,也是一名勇猛的武将。或许是出于将门世家,呼延赞自幼耳濡目染学得了一身本领,以至于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一名骁骑兵。
他的本事,受到了同样是武人出身的赵匡胤赏识。于是召他入宫领圣喻,提拔他做东班头领、骁雄军使,即北宋禁军骑兵的指挥。之后,他又担任前锋随王全斌讨伐西川。在这次征战中他多次负伤,也因战功补选为副指挥使。
赵匡胤文武兼修、志向远大,假以时日北宋极有可能在太祖一朝收回燕云十六州。可惜天不遂人愿,一场"斧声烛影"的悬案让宋太祖撒手人寰。宋太祖身后,他的弟弟登上了皇位。虽为胞弟,赵光义非但不如太祖那样骁勇善战,统兵领将更不及他的长兄。想要收复燕云,谈何容易?光是一个太原城,赵光义就不得不御驾亲征。
太原城在五代十国期间,屡屡被设为国都,因此又得到了"龙城"的称号。其城高池深不言而喻。宋军在这太原城下鏖战许久,仍然打不开局面。焦灼的时刻,只有呼延赞挺身而出。他作为一个骑兵将领,即便下马步战也毫不逊色。他冲锋在前,冲上城头厮杀。混战当中,他四次掉下城墙又四次爬上去,最终带领宋军攻破了后汉的防御。这番奋不顾身的表现,赵光义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的。在攻城战役结束后,宋廷立即赏赐金帛给呼延赞,以嘉奖他的勇猛与无畏。
骁勇善战 弱于治州
攻克太原后,呼延赞随崔翰戍守定州。崔翰十分欣赏他,便将擢升他为马军副都军头。公元989年,宋太宗鉴于他多年征战劳苦功高,便想让他退下火线。于是,他任命呼延赞去做保州刺史。也许有些读者在《杨家将》的故事里接触过呼延赞,觉得他是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但事实却是:自小习武的他是一个只会打仗的铁汉子。在保州刺史任上,呼延赞暴露出缺乏统帅之才的缺点。不得已宋太宗退而求其次,让他去管改任辽州刺史。可没成想呼延赞又不谙文官之事,没能治理好这一方百姓。
经过这一番折腾,朝廷只好把他调回武阶担任军职。他本人也屡屡上书,要求去往边境前线。宋太宗也不是一个不近人情的皇帝。翻阅他递交的文书,赵光义想起了几年前重新召见他的情景:那时的他已经不在一线,但还是不时向上级递交自制的地图、兵要策略。听闻此事后,太宗召见了他,并让他在圣驾面前展露一手武艺。
回味起那段往事,宋太宗依旧啧啧称奇。但经过前两次任命,他心里也很清楚:呼延赞虽然武艺过人,但不能治军领兵。让他冲锋陷阵犹可,若真的要指挥千军万马暂且不堪大用。
赤心报国 不求富贵
于是乎,为了安抚这员热血老将,宋太宗任命他为扶州刺史,加康州团练使。如此一来,朝廷寄希望于这西南边陲之地能满足他的报国志向。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咸平二年。此时已是宋真宗一朝,刚即为不久的赵恒决定巡幸大名府。该地离太原、燕云十六州尚且有段距离。
可能是为了满足这名忠心赤胆老将的戍边之梦,宋真宗将他调回身边,任命他为行宫内外都巡检一职。在巡视期间,真宗想要增补军中将校,有意让呼延赞安享荣华。不过呼延赞在众人喧闹的叙功中,选择了推辞。他深感自己年老体衰,便说道:"臣每月领的俸禄都花不去一半,而又未能做何报效国家的事情,也便不敢在要求升迁之事。"真宗听闻,啧啧称赞他安分守己。第二年,皇上便任命他去掌管元德皇太后园陵的仪卫。任务完成后没多久,仿佛是得到了满足,又仿佛是带着遗憾,这个勇猛的将军永远辞别了他热爱的军旅。
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呼延赞依旧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他率直、憨厚、生活节俭、勇猛过人。他不像其他官吏一样贪图富贵,而是不求仕途晋升,只希望能够到战场上去为国家效力。他并不是不谙世事,只是过于刚直:他不单单在自己全身上下纹着"赤心杀贼";甚至于他的妻子、儿子、仆人身上都有。而他的几个小孩耳朵背后都刺着"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此外,为了培养自己的小孩能够身强体壮,呼延赞在隆冬时节将水浇在他们身上。加之穿戴奇异、兵器夸张,以至于史书评价他不近情理。
现在回看呼延赞的故事,不禁令人觉得他率真、单纯。只可惜,在宋太祖之后,北宋皇帝再无凌云壮志。这位当年在太原城头奋不顾身的猛将,也就再也没有施展拳脚的机会了。但我们可以庆幸的是,他一心为国报效的赤胆忠心为后人所传颂;他不慕权贵的直率简朴的个性受人敬仰。对于呼延赞来说,这也许是后人给他的最好的怀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