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易帜(汉语拼音:Dongbei Yizhi;英语:Zhang Xueliangs' Allegiance to the Kuomintang),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中国东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转向事件。
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出师北伐。
6月4日,张作霖在撤回关外途中于沈阳西郊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8日,北伐军进驻北京,安国军政府宣告覆灭。
蒋介石随即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东三省统一问题,并得到张学良的响应。
7月2日,张派代表前往北平与蒋谈判和平统一问题,双方议定热河19日宣布易帜,东三省以24日为易帜最后期限。
后因日本干涉,所提停止进兵热河等条件又遭蒋拒绝,张学良未兑现承诺,宣布易帜延期3个月。
9月,为打破谈判僵局,蒋暂时搁置热河军事问题,联合张学良解决了关内直鲁残军问题。
随后,又向张提出双十节前易帜要求,并促成国民党中常会加推张为国府委员,但却未能得到张的响应。
10月16日,蒋答复张学良东北对日交涉由中央政府直接办理,张据此全面拒绝了日本扩大东北权益的企图。
11月中旬,日本田中内阁在国内外压力下,默认东北易帜为“中国内政问题”。
12月中旬,蒋以手谕形式满足了张学良热河归东三省、东三省现职各员概不更动等易帜条件。
29日,张通电宣布东三省易帜。
东北易帜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统一,提高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
背景
1926年,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以消灭各地军阀政权,达成中国统一的目标。
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中正因北伐军内部分裂,于徐州宣布下野,直至1928年4月他又重新掌权,发起第二次北伐战争,并于临近5月底时进军北京。
结果,身处北京的北洋政府被迫瓦解,张作霖不顾日本死守燕、冀的要求,更放弃北京撤回东北,然而途中,却遭到不满的日方关东军暗杀,因而不治身亡,史称皇姑屯事件。
但东北仍为奉系政权,并且依旧沿用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作为旗帜,导致蒋中正北伐的目的并未完全达成。
过程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暗杀后,其子张学良立返沈阳,受到张作相等宿将的拥护,继位东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为东北政治、军事和社会集团的主帅,主掌东北兵权。
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革命军宣告停战,表明不会干涉“重新统一”的任务,而日本则不满其做法,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派遣特使林权助与张学良要求满洲独立,但张学良立即拒绝日方要求,转投国民革命军。
同年7月3日,蒋方至北京与奉系的代表会面,商讨和平解决方案。
国际形势上,美国及日本在中国互不相让,但美国支持蒋中正统一中国;由于美英施压,日本被孤立,此刻大局几乎底定。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更换东北所悬之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中国得以形式统一。
两日后,依照先前谈判条件,国民政府命张学良为东北军政领袖。
东北易帜从1928年6月开始酝酿,由于日军的横加干涉和多方利益协调问题,东北易帜进程被一再拖延,到同年12月最终实现,前后长6个月的时间。
原本割据关外的张学良,自此与蒋中正关系紧密,后参加了中原大战,进兵山海关,支持蒋中正的中央军,打败了阎锡山、冯玉祥的反蒋联军。
张学良也因此役而获得了华北的大范围治权,包括平、津、冀、豫、鲁、晋部份的征税、驻军、以及人事任命权等行政权力。
此外,张学良还接受了原冯玉祥的西北军成员的加入,使得其武力与东北系势力范围扩张至华北地区,成为当时仅次于蒋中正的中国实权第二号军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