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起义(汉语拼音:Fang La Qiyi;英语:Fang La Rebellion),北宋末的农民起义。
宋徽宗赵佶时,歙州(今安徽歙县)贫苦农民方腊(方十三)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
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死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号召起义。
青溪远近的农民闻风响应,很快发展到上万人。
十一月初,义军尊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置将帅分为六等,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建立农民政权。
二十二日,起义军在青溪县息坑(今浙江淳安西)全歼两浙路常驻宋军5,000人,击杀该路兵马都监察遵、颜坦。
随后,乘胜进取青溪县,俘获县尉翁开。
十二月初,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
不久,向西攻下歙州,全歼宋东南第三将“病关索”郭师中部,东进攻克富阳、新城,直趋杭州,以“杀朱勔”相号召。
杭州是两浙路的首府,又是造作局所在地,花石纲指挥中心之一,聚集着大批官吏和富商、地主。
二十九日,起义军攻入杭州,杀死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知州赵霆逃走。
积怨已久的群众,在杭州捕捉官吏,发掘蔡京父祖坟墓,暴露其骸骨。
起义军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响应。
苏州石生,湖州归安县(今浙江湖州)陆行儿,婺州兰溪县灵山峒(今浙江兰溪西南)朱言、吴邦,永康县方岩山(今浙江永康东)陈十四,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霍成富、陈箍桶等,纷纷领导当地农民,参加起义。
台州仙居县吕师囊,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州)裘日新(仇道人),衢州郑魔王等领导当地摩尼教秘密组织起兵响应。
湖、常、秀等州农民,也“结集徒众”,准备攻打州县。
各地农民望见义军的旗帜,听见鼓声,即前来迎接。
参加义军的更是“项背相望”。
义军骤然兴起,切断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宋徽宗等惊恐万状。
他们一面急忙撤销苏、杭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罢黜朱勔父子兄弟的官职,妄图松懈义军的斗志;一面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15万,南下镇压起义。
宣和三年正月,童贯、谭稹分兵两路,由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向杭州和歙州进发,企图在睦州会合。
同年正月,方腊派遣方七佛领兵北伐,一举攻下崇德县,进围杭州东北的秀州(今浙江嘉兴),并分兵进入湖州(今属浙江)境内。
正值王禀率领东路宋军从北而来,方七佛义军迎战,不胜,退守杭州。
同时,方腊率领主力南征,相继攻下婺(今浙江金华)、衢(今属浙江)两州。
义军别部北上攻克宣州宁国县(今安徽宁国西南),进围广德军(今安徽广德)。
史称义军先后攻下六州五十多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义军秀州之战失利,杭州失去屏障。
二月,宋军包围杭州,义军经过苦战,因粮尽援绝,被迫退出杭州。
杭州失守,形势急转直下。
三月初,义军再次进军杭州,不胜。
宋军杨可世、刘镇部攻陷歙州,王禀部攻陷睦州。
四月初二,衢州失守,义军将领郑魔王被俘。
十七日,婺州失陷。
十九日,王禀部攻陷青溪县。
方腊带领义军退守帮源峒。
王禀、刘镇等各路宋军会合,层层包围帮源。
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
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
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30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英勇就义。
方腊被俘后,义军各部继续转战浙东各地。
童贯派郭仲荀、刘光世、姚平仲等领兵分路镇压。
五月,台州仙居县义军由俞道安带领,从温州永嘉县楠溪攻占乐清县,义乌县义军据天仙峒,寿昌县义军据月溪峒,与宋军激战,天仙峒、月溪峒相继陷落。
兰溪县灵山峒义军胡姓、祝姓二将与宋军刘光世部奋战,胡、祝等1,600多人战死。
越州剡县裘日新与宋军姚平仲部作殊死战,裘日新在桃源(今浙江嵊州南)战败牺牲。
闰五月,宋军姚平仲部攻陷台州仙居境义军据点招贤(今浙江临海西)等四十多峒。
方五相公、方七佛部义军接连失利。
六月,仙居义军吕师囊转移至黄岩,宋军折可存部自三界镇追击。
义军扼守断头山。
宋军以轻兵从山后偷袭,义军战败,吕师囊等30多名首领牺牲。
七月,俞道安部义军从乐清攻打温州,战斗30多天,不下,转入处州境。
十月,俞道安在永康县山区被宋军包围,英勇战死。
此后,义军余众在各地继续坚持战斗,直到宣和四年三月,才完全被宋军镇压下去。
宋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无辜百姓被杀害的不计其数,两浙经济遭受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