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汉语拼音:Huangjin Qiyi;英语:Yellow Turban Rebellion),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
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轮流当政,政治腐败,豪强势力日益扩张。
沉重的赋役、连年的战争和各种天灾人祸,使愈来愈多的农民四处流亡。
广大农民走投无路,被迫奋起反抗。
从安帝到灵帝的80余年,见于记载的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
其中,如安帝时青州张伯路领导的流民起义,波及沿海九郡;顺帝时广陵张婴领导的起义军一万多人,活动于徐、扬一带达十几年;桓帝时泰山公孙举领导起义军,在青、兖、徐三州作战,给官军以沉重打击;在南方和西北,还出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联合起义。
农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越来越激烈。
黄巾起义正是在此基础上爆发的。
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
张角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民间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
十余年间,徒众达十几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张角把徒众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并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鼓舞农民起来推翻东汉王朝的统治;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
太平道大方马元义多次往来京师,物色宦官封胥、徐奉等为内应。
中平元年(184年,甲子年)初,张角命令马元义调动荆、扬等地徒众数万人向邺集中,约定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
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张角弟子唐周上书告密,马元义被捕,惨遭车裂。
洛阳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杀的达千余人。
灵帝随即下令冀州官府搜捕张角等起义领袖。
张角派人迅速通知各方提前起义。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众达数十万人。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灵帝慌忙下令州郡修理兵器、甲仗,加固城防;派何进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营镇守洛阳,在洛阳周围各要塞设重兵驻守;又派遣皇甫嵩、朱儁、卢植等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并解除党锢,赦免党人,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各地豪强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见魏武帝曹操)、孙坚、刘备(见汉昭烈帝刘备)等。
黄巾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因而被官府诬称为“蚁贼”。
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扫荡豪强地主坞堡,取得了很大胜利。
张曼成率领的南阳黄巾军攻克郡城,杀太守褚贡。
波才率领的颍川黄巾军打败右中郎将朱儁,并将左中郎将皇甫嵩围困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
汝南黄巾军打败太守赵谦。
广阳黄巾军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
巨鹿附近的农民俘虏了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
张角率领冀州黄巾军攻下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中郎将卢植引兵反扑,未能得逞。
灵帝改派东中郎将董卓进攻张角,同样遭到失败。
与此同时,在黄巾军的鼓舞下,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他们有的打着黄巾军的旗帜,有的自立名号。
如汉中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张脩领导的起义,被官府诬称为“米贼”。
在冀州一带,分散的农民军更是不可胜数。
先零羌、湟中义从胡、武陵蛮、板楯蛮等少数民族也纷纷起义,同汉族人民共同汇合成反抗黑暗统治的洪流。
东汉王朝为了确保京城洛阳的安全,首先进攻颍川黄巾军。
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因缺乏作战经验,依草结营,被皇甫嵩乘夜纵火偷袭,曹操、朱儁又协同进攻,使数万起义农民惨遭屠杀。
陈国、汝南和东郡的黄巾军也相继失败。
之后朱儁领兵进攻南阳黄巾军,双方争夺宛城,数易其手,战斗十分激烈。
宛城失守后,突围的黄巾军向精山(今河南南阳北)转移,被官军追击,大部被杀。
冀州黄巾军在张角病死后,由张梁统率固守广宗。
当年十月,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军营,张梁阵亡。
三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五万多人壮烈投河而死,张角被剖棺戮尸。
张宝也兵败下曲阳而阵亡,十余万黄巾军被杀害。
张角为首的黄巾军主力被镇压之后,黄巾军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
青州黄巾军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长期在青、徐、兖、冀四州流动作战。
济南黄巾军一直坚持到建安十二年(207),还攻杀了济南王刘赟。
黄巾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从灵帝中平元年到献帝建安中叶,持续了20多年。
与以往不同的是,黄巾起义事先经过长期准备,组织比较严密,且公开宣布要推翻东汉王朝,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
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