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曹魏不到几十年就被司马氏篡夺是曹丕的责任。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的哪个政策导致曹魏三代后短命而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曹魏、蜀汉、东吴这三国之中,曹魏的实力是最强的,因此蜀汉和东吴才会抛弃前嫌,继续选择联盟。但是曹魏却最终在不到几十年内就被司马氏篡夺,没能完成天下统一。而之所会出现这种结果,曹魏实际上的二代君主曹丕负有很大的责任。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是士族门阀崛起的时代。但是由于汉末的战乱以及其他因素,在乱世中崛起的“三国三巨头”却都不是士族门阀出身。因此实行怎样针对士族门阀的措施,将就成为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中重要的内部问题之一。
曹操对士族门阀主要是采取“大棒配合胡萝卜”的总体打压措施。曹操一方面提拔非士族门阀出身的重臣和亲族,比如曹仁、张辽等等;另一方面则不惜诛杀士族门阀的代表人物,比如杨秀等等,在曹魏集团内部形成士族与非士族互相制衡的局面。
曹操压制士族门阀最厉害的是“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汉朝实行的选官制为“察举制”,以道德考察为主。但道德是一个很难遴选的标准,因此“察举制”逐渐演变为实际上以家族背景为标准的选官制度,这也是士族在东汉后期崛起的主要原因。
“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以才干和功劳为选官标准,沉重打击了士族门阀对选官权的控制。由于士族门阀控制了当时的舆论,因此曹操的风评一直不好。不过曹操凭借“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成功地压制了士族门阀势力,保证了曹氏的主导地位。
但在黄初元年 (220年),曹丕为了争取士族门阀对自己取代汉朝的支持,正式接受大士族陈群的建议,施行“九品中正制”,士族门阀彻底控制了选官权。而曹丕在位期间,曹魏政权开始由士族与非士族的联合体向士族单独控制的政权过渡。
但问题是曹氏家族为宦官之后,是地道的庶族地主出身。既然曹魏政权开始被士族门阀单独控制,那么士族门阀怎么可能长期接受一个庶族做皇帝呢?因此就算大士族司马氏没有崛起,也会有其他士族最终取代曹魏,只是个时间和人选的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