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183~245)字伯言,吴郡吴人,本名陆议,世代乃是江东大族,家世显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被誉为“一时英杰”,为孙吴建立三分天下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除此之外他又出将为相,主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大大增强了吴国的国力。他和孙权原本君臣同心、肝胆相照,可是最后卷入立储之战而遭到孙权猜忌,忧愤而死。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誉为孙吴立国之柱石,孙权还将陆逊称为商汤之伊尹、西周之吕尚。这样的一代神将,怎么会死得这么憋屈呢?其中立储之战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陆逊的阶级立场和孙权存在了激烈的冲突,最终没能善终,笔者对此将细细道来。
而陆逊本人也和孙权有私仇,孙策投靠袁术时,曾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导致陆康“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陆康的儿子也被贬为郁林太守,抑郁而死。陆逊当时也在庐江,不过陆康为了保存家族实力,战前“遣逊及亲戚还吴”,得以保全性命。
虽然陆氏和孙策结仇,可是形势比人强,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站稳脚跟,统治逐渐稳固,肩负振兴家族使命的陆逊就不得不投靠孙权来护佑门第。当时吴国深受山越骚扰,陆逊认为山越勾结汉族和曹魏,时常寻机生事,有他们在孙吴就难以安稳发展,实为心腹大患,这一观点与孙权不谋而合。陆逊又趁着讨伐费栈的功夫,向孙权提出了“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政策,把俘虏中的精兵补入军队。这一提议让陆逊借机“得精卒数万人”,陆氏家族得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陆逊的军事才能让他领兵打仗时如鱼得水,步步攀升。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上流的主帅吕蒙返回京师,吕蒙此时已经患有重疾,他推荐陆逊为大将:“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偷袭并占据荆州后,陆逊被封为镇西将军、封娄侯。第二年,陆逊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又加拜为辅国将军、改封江陵侯。黄龙元年,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拜上将军、右都护。陆逊渐渐成为军事上的领军人物,也标志着孙吴政权开始“江东化”,为后来党派斗争埋下了伏笔。
军事上,作为三分天下的帝王之一,孙权并不满足于割据一隅,而是希望问鼎天下。孙权和陆逊论鲁肃称“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暗示他共谋大业。可惜陆逊志不在此,他心系江东,只想守住这一亩三分地,主张“限江自保”,孙权对此很不满,批评他“自守可陋”
统治上的巨大矛盾注定了陆逊的悲剧结局。孙权设立的“校事”一职,专门为了加强皇权,极力打击儒臣大夫。赤乌元年,当时一个小吏吕壹用法严苛,迫害了许多名士大夫,引起了士族阶层的集体反弹,在群体激愤下,孙权不得不将其处死。“吕壹案”本质上是士大夫阶级和皇权的矛盾激化,陆逊等人因此对孙权公开表示过不满。
对现今皇帝的不满便转嫁为对下一任皇帝的期许,陆逊极力培养太子,把改革愿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可是赤乌四年时,太子孙登突然病死,孙权对陆逊为首的士大夫心怀戒备,怕皇权旁落,所以在立嗣一事上优柔寡断,想扶持鲁王孙霸,造成了“二宫构争”的局面。朝中激烈内斗使孙权对陆逊越来越不满,“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忿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赤乌八年,一代名将最终死于宫斗。
陆逊之死直接原因是孙权晚年昏庸、在立储一事上与孙权的观点不和,可根本原因还是孙吴政权建立起始就有的阶级矛盾。虽然在根基未稳时二者为顾全大局,表面上和睦相处,可这个--桶还是在立储时爆发出来,直接导致了陆逊被逼死。陆逊的死也标志着江东大族和孙氏政权的矛盾浮上水面,孙吴霸权也从此由盛转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