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说:“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正视别人的错误我们能得到生命的领悟,才能更好的走好自己的路。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少年时代吴晗就展现出了他异于常人的才华,自小就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12岁时到金华求学博览群书。一边饱读着古今史书,一边吸收着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新思想。此时的吴晗已经犹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了自己的理想抱负。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由于家道中落无奈做了一名小学老师,但是他深知自己志不在此。1927年考入了杭州之江大学,然而一年后该校却突然停办,幸运的是一年后他又考入了中国公学。
抗战爆发后,作为热血青年的吴晗也是难凉心中的热血,1937年他应聘西南联大教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继续自己对明史的研究。但在国难当头之时有关----的丑闻传的沸沸扬扬,吴晗逐渐对有关当局产生不满的思想,加上他的好友张荫麟的不幸去世,更加加深了他对当局的愤恨。
1943年7月吴晗正式加入民盟这标准着他正式与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彻底分道扬镳。吴晗从一名历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社会活动家。开始投身于各种反蒋活动,批判越来越激烈,从此以后吴晗再也没写出一本书像样的史学著作。
抗战结束后,吴晗回到上海,见到此时的胡适由于两人的思想不同,最后难免不欢而散。
回到清华之后吴晗大力宣扬--的主张,许多知名教授都受到他的影响思想渐渐转变。吴晗此时已经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
建国后吴晗担任北京市副市长,随后主持了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1957年吴晗加入了我党,1960年编写历史新剧《海瑞罢官》提倡讲真话的精神。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传》改版发行,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民间还流传着吴晗用极低的价格强行收购他人私自的藏品,这一行为实在是有辱历史学家的名号。关于考古方面他为了自己个人的功绩不顾他人劝阻挖掘明代皇陵这一举动给后来的考古届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种种行为真实的反应了吴晗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面孔,更不用骇人听闻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史学不惜篡改历史,强行拆除北京城墙等让人愤恨的行为,一向温和的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实在气不过直接在饭桌上骂他。所以世人对吴晗的谩骂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从政的那些年吴晗确实做过太多令人发指的丑事。
翻开吴晗留下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史学家,独特犀利的眼光往往能一针见血面面俱到的分析历史。我们常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家中摆满史书的吴晗最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实在是让人感叹那些史书白读了。
回忆往昔,那个混乱的年代已经走远,我们迎来了新时代的盛世,翻开岁月的史书,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像吴晗这样前半生励志典范,后半生身败名裂的典型人物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警醒。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内心深处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