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涕零的故事
唐朝中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更为削弱,各地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淮西节度使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因没能继承他父亲的职位,便自领军务,发动叛乱。朝廷虽多次派兵前去征剿,但均以失败告终。吴元济的气焰更为嚣张。
公元816年,宰相裴度督师讨伐吴元济,他知道将军李愬勇才兼备,就任命他为前线指挥。
李愬不负所望,他积极操练军队,整顿纪律,鼓舞士气,并处处以身作则,关心士兵疾苦,使部队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半年的准备,李愬率军出发,直指淮西,并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大大鼓舞了士气。在一次战斗中,李愬俘获了吴元济的主要助手吴秀琳,李愬晓以大义,说服吴秀琳归顺了朝廷,反过来帮助自己征讨吴元济。
第二年冬天,在一个风雪严寒的晚上,李愬率轻骑夜行130余里,出其不意来到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乘敌不备,很快攻入城中。
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李愬已率兵包围了吴元济的住宅。吴元济想爬墙逃走,结果被唐军活捉。
主将被擒,淮西其他地方的部队纷纷投降,淮西的叛乱很快被全部平定。
当地的老百姓见官军平定了蔡州,纷纷额手相庆。他们吃尽了吴元济的苦头,对收复蔡州的官军感激得流下了泪水。
当时,唐朝诗人刘禹锡听说蔡州收复的消息,也激动不已,当即写了三首《平蔡行》表示庆贺。第二首中的“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激动情景。
后来,“感激涕零”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
感激涕零出自:唐·刘禹锡《平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