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的故事
春秋初期,周王朝的势力已经十分衰败,周朝的天子周平王十分无能,周朝的朝政大权掌握在卿士、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手里。
周平王对朝中大权旁落心中十分不满,他想削弱郑庄公的权力,让虢国的虢公入朝辅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不由大发脾气。周平王非常害怕,向郑庄公解释说,他并没有让虢公取代执政的想法。为了取得庄公的信任,他提出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他的太子狐到郑国去当人质;而让郑公子忽到周朝来作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了。他的孙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桓王也很不信任郑庄公,也想让虢公入朝当卿士来掌管朝政。郑庄公大怒,连续两次派大夫率兵马抢割了周地的麦子。从此,周朝和郑国的关系更加恶化,东周王朝也名存实亡了。
后来,《左传》的作者在记载这件事时评论说:言不由衷,不真心相待,即使互换人质也是没有用的!
后来,“言不由衷”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心口不一。
言不由衷出自:《左传·隐公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