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王朝割据,君王们为了扩大势力频频发起战争,烽烟弥满,天下百姓叫苦不迭,渴望安居乐业。
为了促使国泰民安,许多学派纷纷出来宣传自家的学说主张,以示各君主采纳。孔丘的得意传人——孟轲是其中一个。
他积极主张国君应该施行仁政,以“仁”胜天下。他对学生公孙丑说:
“当年,周文王曾以方圆100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取胜于民,为国创立了丰功伟业而蒸蒸日上。可如今,百姓苦于颠沛流离和暴政,抱怨痛不欲生。这是不利于国家的。如果采用‘仁政’,一定能改变现状。譬如齐国,它要比周文王当时天地大得多,要是能像文王那样施行仁政,顺理天下,给予百姓和平安定的环境,一定能解除他们的痛苦,使之勤于耕作,力于创业,欢天喜地为国效劳,不久,国家一定会兴旺发达。这样,齐王只要付出古人一半的代价,却可收到加倍的效果。”
这就是我们常用的成语“事半功倍”之出典。它比喻花的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益甚大。反之,则为“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