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简介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规模非常庞大的军事防御工事,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总长度达到了21196.18千米,也被大家俗称为“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万里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盘踞在重峦叠嶂之间,蜿蜒在沙漠之上,气势磅礴,坚固雄伟,万里长城被视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曾有权威人士做过统计,修筑万里长城所用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长墙,这道长墙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如果用来铺筑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则可以环绕地球三周以上。但今天的人们在感叹其浩大伟岸的同时,不知还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出其背后的辛酸。修筑万里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平民百姓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两千多年前修筑万里长城的起因听起来颇为荒唐。
“亡秦者胡也”,万里长城因一句谎言而修
一提到万里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尽管秦始皇不是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但在人们的印象里,万里长城与秦始皇有着不解的渊源,提到万里长城就不能不说秦始皇。
秦始皇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感和忧患感的帝王。当上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因的成就而陶醉,相反却一直忧心忡忡。大秦帝国是在暴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对的声浪即使很小,但大规模爆发却从未间断。如何谋求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心病,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
大秦帝国在将新政推向全国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获得民众对大秦帝国的认可,安定天下民心,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不断地巡幸天下。他巡游的地点先是选择在秦国境内,试行一年之后,逐步推广到秦国以外的领地。始皇二十八年,他从咸阳出发,经齐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到达海边,又转经江苏、湖南、浙江、湖北返回咸阳,其行程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即便是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他的旅程仍然漫长得令人生畏。
巡幸天下使得秦始皇的思想意识受到很大冲击,思维方式也受到很大影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处于西部边陲,论武力它可以雄霸天下,但若论发达程度,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与齐国等中原核心地带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巡幸之旅虽然辛苦却也令秦始皇大开眼界,一种流行于齐地的方术吸引了他,使他对求仙问道以及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方术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这可能有助于排解他身心的巨大压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名为卢生的方士逐渐成为秦始皇的宠臣,他就是那位编造谎言引动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主角。卢生原本燕人,虽然仅为一个方士,但对秦始皇的施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说到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历史学家都绕不开两件事,一是修万里长城,二是坑儒,这两桩事的始作俑者都是卢生。
按理说,当时正值壮年的秦始皇不应该对生死问题有那么紧迫的危机感,但长生不老似乎与长治久安有着天然的关系。为了寻求不死药,秦始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求仙、封禅无所不用其极,最为典型的是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求仙,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但却一去杳无音信。
秦始皇寄予厚望的方术之道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他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反而越来越大。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他在东巡的过程中遇刺,虽然幸免于难,但受到的打击非同小可。不过两年,他在咸阳微服巡行,又一次受到袭击。这一次的打击更甚前次,当年遇刺尚在秦地之外,这一次危险发生在首都咸阳。连京城的安全也成了问题,他内心的无奈与恐慌可想而知。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卢生的方士,给秦始皇带回了一本《录图书》,而这书里记载了一个惊天秘密:“亡秦者,胡也。”极为相信方士的秦始皇,这下更加焦躁和不安。再加上当时的形势,于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不惜征用70万劳工,历时十余年,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止辽东,绵延万里大规模修筑长城,以绝胡人亡秦之患。
对于秦始皇来说,相比找不到长生不老的药,秦亡更让他接受不了 。毕竟好不容易完成的大统一,他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嬴姓人几代人的心血付诸东流呢,所以即便是谎言,秦始皇都不容许这江山有什么闪失,只不过他没想到这伟大的胜利果实最终败在了自己的儿子手中。此“胡”,并不是“胡人”,而是“胡亥”。
无论是形势所迫还是因一句谎言,万里长城的修筑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奇迹,但是在秦朝那个时候,无论是生产力还是财力都不能很好的支持万里长城的修筑,因此修筑万里长城对当时的秦朝来说就是劳民伤财,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因此也为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