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是唐代的著名 诗人,生于公元656年,唐虢州弘农(今三门峡灵宝市)人。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有三绝,即有勇力、擅长书法、能做好文章。宋之问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勤奋好学,专攻文词且生就一张伶牙俐齿的嘴巴,特别擅长辩论,20岁时就非常知名。
武则天把握朝政后,为承应“贞观”,在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宋之问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主要负责宫庭 教育,不久出授洛州(今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秋,武后称帝,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常随武则天游巡和宴会。
一次,武则天巡幸龙门时,让随从官员 赋诗助兴,左史东方虬诗作先成,武则天拿锦袍赏赐给他。不一会儿,宋之问的《龙门应制》诗成之后,武则天非常赞赏,又把锦袍从东方虬手中要了过来,赠给了宋之问。然而,这种做法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又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使他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从史料上看,宋之问作为一个文人,其作品功力深厚,无论奉应皇帝还是反思人生,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作为一名官员,他的品质低下、投机钻营,为后人所不齿。宋之问在武则天时期,因与武后宠臣张易之来往甚密并成为其死党,常代替张易之写诗。后来,他看到张易之等一些宠臣的煊赫权势十分眼热,便毛遂自荐向武则天请求做北方学士,未被允准,就写了一首《洛河篇》以表心迹,武则天认为说过了头。
公元705年,姚崇与张柬之杀了张易之后,宋之问因牵涉张案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后逃归洛阳隐藏在朋友张仲之家中。武三思重新掌权后,张仲之与王同皎密谋杀武三思,以安定王位。不料,藏身于张仲之家中的宋之问无意中听到这个绝密的消息后,为私利居然丢了感恩之心,悄悄让其侄子去告发张王两人,结果张王被杀,他却因此又升了官。
宋之问这种卖友求荣的行径,使天下人都认为可耻。
宋之问在官场上善于投机钻营,据说太平公主得势时,他讨好太平公主,后来安乐公主有了权势后,他又转向安乐公主,令太平公主十分恼火。武则天政权倒台后,中宗李显复位准备提升宋之问做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告发了宋之问在选拔人才时受贿,使他声名狼藉,就改任为汴州(今开封)长史,还未动身,又改任越州(浙江绍兴)长史。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在越州任职期间,他常登山涉险、访察民生, 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但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他复杂的人生。
宋之问死后被后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便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为“因诗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