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三个大司马分别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和66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部队总司令”。东汉建立初期,东汉官制基本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而东汉末年时期,中央朝廷先后册封了三任大司马,我们来看看分别是谁。
一、刘虞(?-193年),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汉室宗亲,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
刘虞曾任幽州刺史、甘陵国相、宗正等职,在地方政绩卓著,颇有名望,刘虞任幽州刺史期间,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随时朝贡,不敢侵扰,百姓传唱歌谣赞颂刘虞的功德。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因为刘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为幽州牧。之后授官累加至大司马,封襄贲侯。他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但由于与公孙瓒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因而进兵攻击公孙瓒,兵败为其所执,惨遭杀害。
二、李傕(?—198年),字稚然。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耀县)人,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汉献帝时的军阀、权臣。
李傕本为董卓部将,后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至中牟与朱儁交战,大破朱儁,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和牛辅被杀后,李傕归无所依,于是采用贾诩之谋,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李傕把持朝政期间,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后诸将不和,李傕在会议上杀死了樊稠,又与郭汜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众臣,相互交战,张济率兵赶来和解,于是二人罢兵,李傕出屯池阳黄白城,郭汜、张济等人随汉献帝东归前往弘农。不久,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随后,曹操派人征讨李傕。建安三年(198年),李傕在黄白城被梁兴等人破斩,传首许都。
三、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期间张松、法正、庞统皆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代理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配给刘备士兵,督白水军,令他攻击张鲁。刘备北至葭萌,驻军不前,厚树恩德以收众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