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古代城门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时候经常宵禁,城门关闭,没赶回去的人还能进城吗?
古代经常实行宵禁,如果城门关闭,那么没赶回去的人还能进去吗?答案是不行,如无特殊情况,不能出城,也不能入城,即便是朝廷高官也不行,那么没回去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按照古代律令,宵禁开始就会按时关闭城门,城外的人不能入城,城内的人也不能在街上溜达。城门在关闭后,只要没有特别紧急的情况,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的人,都是不准随意出入城池的,一旦违反宵禁,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所以在城门关闭后,还未入城的人只能等宵禁结束后再入城。
那么有的朋友就会问了,如果真的在关闭城门前还没有进去怎么办?难道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入城吗?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提前入城呢?当然规定是规定,如果有特殊情况,在宵禁开始后,也不是不能入城。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古代的宵禁令:
古代宵禁令
宵禁令古已有之,“宵”是夜晚;“禁”是禁止的意思,是官府禁止民众夜间活动的规定,因此也称为“夜禁”。目的是为了防盗、维持治安,从而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如果有人违反宵禁令,轻则拘禁打板子,重则直接就地正法。
《周礼·秋官·司寤》记载:“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
早在周代时就有宵禁的规定,有“司寤氏”专门负责实行夜禁(司寤氏是周代专门负责禁止夜行的官府机构),这一官府机构根据星辰起落来确定何时实行夜禁和解禁,到了夜禁时,便会率领部署开始巡查街道,禁止人们在夜间出行、游荡,以及一些夜间活动。
后来随着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周王室开始衰微,对诸侯的控制能力减弱,周天子分封的各诸侯国不再遵守《周礼》,周王室制定的礼教和规章制度都遭到极大的破坏(礼崩乐坏),因此导致周代的夜禁规定不再具有强制性,时间也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
之后直到商鞅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改革,宵禁才被重新搬了出来,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需要,防止夜间产生的失火和骚乱,只有让社会秩序稳定,才能使国家强盛。之后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再到刘邦建立汉朝,宵禁制度也一直被延续下去。
根据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人”。
在汉代时,只要到了宵禁后,官府中的捕快都不能在夜间闯入百姓家中抓捕罪犯,可见当时宵禁力度有多大,宵禁令不仅仅是针对平民百姓,就连官府之人也不能违反宵禁令。所以在汉代时,如果城门关闭后,普通百姓是指定无法入城了,只能等到第二天城门再次打开后入城。
那么王公贵族受不受宵禁的限制呢?答案还是不行。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有一次汉元帝派中书令石显去执行公务,而石显专门请汉元帝下了一道开门诏书“恐后漏尽宫门闭,请使诏吏开门”,意思是担心回来晚了,宫门关闭,不能进宫复命。以此可见,在没有皇帝下达特别诏令外,连皇帝身边的近臣也要服从宵禁制度。
唐代之后,违反宵禁要被打板子
之后随着朝代更替,制度越发完善明确。唐代的宵禁由金吾卫掌管,负责宫中及京城的日夜巡查警戒工作。唐代的《宫卫令》规定:漏刻“昼刻”已尽后,官府衙门就会擂响六百下“闭门鼓”,表示宵禁开始,之后在第二天早上五更三点后擂响四百下“开门鼓”,表示宵禁结束。
《唐律疏议》记载:“犯夜者,笞二十。”
《旧唐书·本纪卷十四》记载:“中使郭里旻酒醉犯夜,杖杀之。”
闭门鼓擂响后,百姓就要赶在闭门鼓结束前回到家中,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的这个时间段内,只要在城里大街上行走就是触犯“犯夜”罪名,会被判以笞打二十下。《旧唐书》中曾记载,一位名叫郭里旻的宦官,就因晚上喝醉后还在大街上乱逛,结果被活活打死。
以此来看,别说是在宵禁后出城或是入城,连在街上行走都不行。不过唐代时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为官府送信、等公事,或者是婚嫁丧葬、请医买药的私事,只要得到负责巡逻的官吏同意,还是可以在宵禁后行走,但是不能出城,同样入城也是行不通的。
明清时期,对犯“夜禁”者的惩罚有所增加,在夜禁后和开禁前不久犯夜的要被打三十下板子(京城范围加十下),实行夜禁途中犯夜者要被打四十下板子(京城范围加十下),另外疾病、生育、死丧等特殊情况可以通行,比起唐代及之前要更为人性化一些。
不过在古代一些时期,宵禁也没有完全实行,比如在北宋中后期,官府为了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就没有实行宵禁,并且还开放了夜市。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也不会实行宵禁,比如在唐代,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元宵节),全国百姓都有三天时间可以在夜间自由活动。
那么在宵禁开始城门关闭后,还能进去吗?
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官府实行了宵禁,城门就会按时关闭,在宵禁解除之前,城内城外的百姓肯定是无法出城和进城的。即便是城内的高级官员,只有在紧急公务下才能出城,并且还要向驻军长官申领钥匙,如果没有钥匙依然也无法出城,那么自然也就无法入城。
或许有人会问,那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入城呢?几乎是没有,或许对于一些武功高强之人还有可能,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要没有赶在宵禁前入城,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在的城外呆一晚上,等待第二天宵禁结束后进城。看完古代城池的构造就会明白。
《礼记·礼运》记载:“城郭沟池以为固。”
我国古代的城市和现在的城市并不一样,古代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由四周城墙围起来的城池。为什么称为“城池”呢?因为城邑的四周不仅有城墙,在城墙之外还有人工挖掘的护城河,一些大的都城,城外护城河的宽度通常有30米,深度也有4到5米。
只要将护城河上的吊桥升起,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对于一些身怀武功的高手来说,也很难跨过那足有30米的护城河。并且除了护城外之外,还有数米高,甚至十几米高的城墙,另外在城门和城墙上还有士兵一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地驻守及巡逻,尤其是在发生战争时,守备等级更高。
所以只要是宵禁开始,城门按时关闭后,没有回城的百姓几乎是进不去的,只能自认倒霉,之后在城外找个客栈或是去附近百姓家中借住一晚,要不然只能在城外露宿。要是夏天还能凑合一晚,如果是北方的冬天,在城外露宿一晚过后,能不能活着都是个未知数。
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宵禁按时关闭城门后也能入城,比如皇帝下达的特别诏令,或是八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情。对于前者不用解释,那么后者为何能在宵禁后入城呢?因为八百里加急一般都是边关告急,或是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然也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只要因书信延误导致战事失败,那么延误书信的人几乎是必死无疑,别说是守城的官兵不敢阻拦,就连亡命的强盗也不会去动这些重要书信,不然必将会招来官府的拼命剿杀。
结语:
古代宵禁关闭城门后,除非有皇帝诏命,或者是有特别紧急的军情才能叫开城门,除此之外,几乎是别无他法,或许艺高人胆大者才有那么一点入城的可能。
不过宵禁对于古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太大的阻碍,因为古人的生活习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加上城内的基本设施也很齐全,官衙、坊市、庙宇、学堂等等都有,只要合理规划好时间,就能顺利出城和入城,没有必要冒着惩罚的风险去“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