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员,他们的退休制度又是怎样的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常常可以在电视剧可以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大臣会在奏章上呈:“乞骸骨”,这也是告老还乡的意思,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那么古代官员什么时候能退休,这种退休制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礼记·曲礼》做了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要了解,如果是现代规定七十岁退休我们都享受不了几年,更何况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那会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人是极少极少的。能我们还是没有啥概念,苏东坡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咱都能耳熟能详吧,自称老夫的他,当时也就“38岁”,在我们现代角度来讲还属于正值壮年。
关于最早记录“退休”一词的文献,是韩愈发明的:《复志赋序》·韩愈:“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到了后来,“退休”一词得到了后人的传承和应用,几百年后的宋代也认可了这个“退休”。
汉代退休条件苛刻岁数硬性要求要达到七十岁。官职要求:达到年薪两千石以上的官员级别,即汉代的“太守”以上。待遇是退休后可以领取任职期间的30%作为退休养老金。
唐代实行区别化退休工资待遇。功臣元勋属于第一级别,经过皇帝特批的可以享受100%的任职俸禄作为退休金,退休前后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权位;五品官员以上的退休官员给“半俸”,也就是在职期间50%的薪水;六品官员以下没有退休金,会赋予一定的土地作为补偿。
宋代时期等同于将官员们养起来,跟我们现代退休制度有的一拼,而且为了鼓励退休,官员退休时候都晋升一级,并且有参与朝政的权利。所以毗邻汴京的“洛阳”成为了高官扎堆、豪宅林立之地。
到了明清两朝,大概是觉得七十岁退休的年纪实在有些苛刻,便出现了人性化的一面:将退休年纪下降到了六十岁。清代军官退休卡得很严,考虑到中低级军官需要耗费更多体力和精力,为了避免在战场吃亏,就规定了提前退休。清代规定,“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
都了解明代开国皇帝草根出身,所以对官员都特别抠,不仅“百官俸禄之薄”,正常情况下连“退休金”也不给,经过调查鉴定退休官员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才勉强给个“养老补贴”。虽然工资低,却也有些特权:免除退休官员的赋税和徭役。
在古代,官员们能够熬到“退休”实属幸事,官员退休必须主动申请,而是否能够真的退休还是皇帝说了算。也就意味着大臣们一旦做了官,便失去了人身自由,比如宋代被倚重的向敏中、孙固等老臣,都是七十岁以后不被准许退休,年迈死在任职期间。这些看似简单的退休问题,其实关乎着整个国运,也浓缩了很多兴衰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