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说过:“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张士诚,大名张九四(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小富即安吧,守城真是可以,扩张真是没那个心思,这可能和他的出身有关,他是私盐贩子出生,虽然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的勾当,但总比一般穷苦老百姓生活要好很多,一家子后来迫于形势造反,搞到了最有钱的地方,就一直龟缩着,那时候大家都说友谅最桀,士诚最富,可见真有钱,可能太有钱了,反而没啥奋斗动机和目标了吧。
不过这人很有骨气的,元朝招安也不理,号称百万大军来打你,也被他顶住了,然后朱元璋也曾想招安他,破口大骂,最后也是自刎而死,也可能朱元璋怕落个不好的名声,毕竟那时候还是有其它诸侯的,就造成了自刎死的现象。
陈友谅(大名陈九四,这下知道哪里相同了吧),陈友谅可就猛多了,那真是个猛人,自己一开始创业的领导直接给砍死(老徐没事给自己国号封了个"天完",),自己当了领导,改国号为"大义"。
然后就是和朱元璋死磕,朱元璋这么牛逼的人,差点就挂在我们友谅兄手里,奈何还差几年,他就能看过三国演义,也就不会把船用铁链子连起来,可惜可惜。不过陈友谅有枭雄的本色,却无帝王之气,这人过于玩弄权术,醉心权势,刚愎自用,这样的人,即使夺了天下,也难守天下。
但是拿他和张士诚比,确实张士诚我要心疼他一会,真的没什么可比性,一个枭雄,一个土地主,真不一样。陈友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强大,但是由于他失徳失信失义的夺权行为,导致其统治基础脆弱,只能通过不断在战场上获得胜利来把大家绑在战车上。一旦战败,其势力就烟消云散,固守不得。
其实从这二位死亡的原因上,也可以大概判断出他们的实力。陈友谅的死亡是历史的偶然。如若鄱阳湖大战,败而不死,他必将继续对朱元璋发起更疯狂的进攻。
而张士诚的死亡则是历史的必然。已他那种消极保守,不思进取的思想,灭亡是早晚的事。张士诚眼光短浅,但是其广施仁义,颇得民心,政权内部稳固。加上长期经营根据地,建城筑垒。即使面对朱元璋在野战上处于劣势也能长期负隅顽抗,并向元庭求援,以拖待变?陈两次败给朱以后,地盘越来越少。
但看看陈最后一次主动进攻朱时,是怎么做的,造大船,带上全部家眷,上至七十老父,下到才两三岁的孩子,还有天完政权的全部中央官僚,就是从洪州倾巢而出,这不是去打仗,这是去最后一博。连朱元璋在湖口看到这样的舰队,都赞陈是真英雄。反观此时的张九四,陈邀东面其出击,会攻朱元璋,结果张九四老老实实窝在苏州的王府里看戏,陈友谅和朱元璋都从彭莹玉这一革命派系出来的。
陈友谅是举着南派徐寿辉这一旗子上来的,朱元璋上头是郭子兴,再往上市刘福通韩山童北派红巾军。这一派系出来的猛将众多,张的部下都是家里人,所以不一样,至于张士诚什么都不是。
陈、朱都弑君,张士诚就守着他的饭碗过日子而已,没他们的野心大。陈友谅势力在湖湘富饶地区,而张士诚处在江东地段。地力来说是陈的势力大,张的钱多。这个陈友谅不就是朱元璋的镜像对称版么,绝对的枭雄,可惜心态有些问题,本来谁胜谁负都不一定呢。
张士诚充其量就是个割据军阀,地主豪强势力的代言人,只想保境,略无觊觎神器之心,也可以说他胸无大志吧。综上,我认为,按照通俗的含义,哪一个"强",还不是一目了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