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派张国劝降张士诚,张士诚吩咐张国坐下,又让侍卫给张国倒茶。张国坐下喝了一口茶后继续说下去:“想大王当初,一十八骑入泰州,据高邮称王。曾击破元兵百万,东踞三吴,有地千里,甲士数十万,谋臣如云。如论势力,比项羽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又何以有今日呢,是不是也与天数有关?”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停了停,又接着说,“不过这只是其一,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如果大王那时能够苦心劳志,收召豪杰,爱惜民众,奖罚公平,号令严明,百姓归心,如此尽了‘人事’,那么‘天命’又何至于独吝惜于大王呢?”张士诚听了这话,连连点头。但事已至此,追悔也是无益,不禁对张国说:“足下以前不说,今日已经来不及了!”
张国苦笑道:“以前即使小人想来进谏,又怎么可能呢?那时公门如海,甲戈森严,怎容小人涉足!而罗列于大王前后左右的子弟亲眷,将帅朋友,又怎许小人说这种逆耳之言!他们终日里美衣玉食,只图享乐,真个是朝朝宴会,夜夜笙歌。
带兵的自比为韩信、白起,谋划的自认为是肖、曹的化身,骄傲自负,不可一世。大王深居后官,把军政要务都委给他们。他们打了败仗,隐瞒不报,丢了地方,不许声张。即便大王发觉,也不肯追查他们的责任。那时小人就算能够有幸得见大王,但小人的这番言语,怕大王也难以听取吧!”
张士诚点点头,叹息说:“事已如此,不必说了。李伯昇派足下来此,为了何事,你便说吧!”“大王,如今天时如此,人事也难挽回,所以李伯昇派小人前来向大王奉禀,不如与朱公讲和吧!否则就如陈友谅那般声势,也只落得瓦解冰消。‘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望大王三思。”
“什么‘讲和’?说得好听,还不是要我投降!”张士诚愤愤地说。张国默不作声,停了一会儿,才又小声说:“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被朱公封为归德侯,母亲兄弟,俱得保全。大王此去,自也不失万户侯。这便如赌博一般,有得也便有失,大王十四年前,原也不曾想到今日……”张士诚越听越躁,便挥挥手打断张国的话,大声说:“不降,不降!你去吧,告诉李伯昇,我张九四至死不降!”
这时已是九月。徐达听李伯昇转述了张国劝降的经过,知道张士诚决心要抵抗到底,便下令攻城。十路大军,如潮水一般,向平江城冲击。一波下去,一波又至,炮火连天,杀声震地。张士诚率心腹将领,日夜守卫在城上。突然一炮飞来,把张士信的脑袋打得粉碎,张士诚兄弟几人,便只剩下他独个儿了。
但他倔劲儿上来,宁死不屈。城上的防守器材用光了,便下令拆毁庙宇和民居,把木头和石块搬上城去,当做武器。两军苦战了两个昼夜,徐达军终于攻进了葑门。常遇春和汤和也从阊门攻入,守将潘元绍等投降。张士诚率领残兵巷战,转瞬间身边只剩下了几十名亲兵勇胜军。直到这时,他才长叹一声,不得不承认垮台了。
这时城中多处火起,张士诚的后宫齐云楼也燃烧起来,原来是张士诚的王妃刘氏,把张士诚的群妾和侍女统统赶到齐云楼上,放把火全都烧死,她自己也在宫里自缢了。张士诚赶回来一看,点了点头,换上冠冕龙袍,找一根丝带拴到正梁上,也想自尽。可就在这时,李伯昇奉徐达的派遣,匆匆跑进宫来。他让人把张士诚解下,耐心劝解。已经投降朱军的姑老爷潘元绍也跑来帮腔。但张士诚却早是把眼睛紧紧闭上,一句话也不说。
徐达听说后,便派军士用盾牌把张士诚抬到船上,押送回应天,张士诚在船里躺着,不言不食。几天后船到龙江,张士诚还是不肯起来。押送将士只好把他抬到中书省。中书省丞相李善长亲自来看他;这时张士诚却开口讲话了,他耍起私盐贩子的脾气,支撑着站起来,把李善长和朱元璋臭骂了一顿。李善长也火了,给以严词斥责,将他几年来失政的错处一一指出,使他又悔又恨。当天夜间,他乘看守的军士不备,终于悬梁自尽了。
张士诚于至正十三年起义,称诚王。十七年降元,任太尉。到二十三年,又自立为吴王,人称为“东吴王”。至此覆灭,前后不足十五年。到这时,元末的主要起义军,包括韩林儿、刘福通一伙,徐寿辉、陈友谅一伙,还有张士诚一伙,都已先后消亡,这几股是起义军中力量最强的。此外,还有个方国珍,盘踞浙东。徐达占据平江后,奉朱元璋的命令,派汤和与朱亮祖去征讨。方国珍不敌,只好出降。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派胡廷瑞等取福建,派杨璟等取广西,派汤和等取广东,都先后告捷。四川重庆原来有个陇蜀王明玉珍,于至正二十二年自称皇帝,建国号“夏”。至正二十六年病死,他的儿子明昇继位。因为夏国远在蜀中,朱元璋便先不理他。直到四年以后,朱元璋已经统一了中国,宇内只剩下这一小块割据势力,这才派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入川。兵临重庆城下,明昇只得投降——这当然是后话,此处约略提过,便算元末群雄起义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