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代名臣曹利用为何含恨自尽?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景德元年(1004年),大辽萧太后及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距离开封城仅几日路程。
北宋朝廷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军方面,大将萧挞凛却在开战前被床子弩一箭射死。
萧太后审时度势,派人向宋真宗释放了和谈信号,决定挟大军南下的余威,从谈判桌上捞取利益。
真宗于是派出使臣曹利用,赴辽营谈判。
曹利用抱着“傥得奉君命,虽死无所避”的态度,持节入险境,在萧太后和辽国使臣面前,滔滔雄辩,进退有度。
几番交锋之后,以宋每年给契丹“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达成和平协议,即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争议颇多,是好是坏我们今天不做评论。
但无论如何,它开启了宋辽之间一百多年和平的局面,在整个北宋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曹利用,也因为在“澶渊”谈判中的亮眼表现,从朝廷里一个不起眼的小透明,成为真宗信任器重之人,仕途仿佛坐上了火箭,一路蹿升,最终进入宰执班子。
但就是这样一位有能力,受重用的中枢重臣,结局却很凄惨。他被贬官,被没收家产,被侮辱,最后含恨自杀。
《宋史》评价:“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因“澶渊之盟”而出名的,北宋真宗、仁宗朝的重臣,曹利用的一生。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
《宋史》说他“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意思是他年少时很喜欢与人谈论、争辩,是那种性情慷慨有大志向的青年。
和宋真宗朝其他的重臣,如寇准、王钦若、丁谓等不同,曹利用并非通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荫补入仕的。
他的父亲曹谏,没有什么大成就,在《宋史》中记载很少。曹谏死后,朝廷就给曹利用恩荫了个“殿前承旨”的低品级武官。
后来,又改任“右班殿直”,到景德元年(1004年)时,已升迁为“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这是一个路级(相当于现在的省级)监察官员,诸路一至两员,主要负责向皇帝报告各地情况,没事的话,就一年一入奏,有边警,则及时驰驿上奏,品级也不高。
总之,在当时的真宗朝堂上,曹利用并不显眼。
景德初年契丹犯境时,宋真宗要选派赴辽谈判的使者,枢密院推荐了曹利用,想必也是看中他能言善辩。
,委婉表示了拒绝。
,真宗这才下定决心。
他提拔曹利用为阁门祗候、崇仪副使,奉诏书前往辽军大营。
真宗一开始就表明,可以袭用汉代以玉帛赐单于的故事,若要求土地,则决战到底。简单说要钱可以,割地坚决不干。
至于可许出多少财物,真宗的底线是:“必不得已,百万也可。”
曹利用痛恨契丹,愤愤不平地跟皇帝打包票:“他们若是有其他非分要求,臣绝不活着回来见陛下。”
一番豪言壮语,让真宗很是欣赏。
谈判桌上,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
辽人一开始豪横地提出,索要之前被周世宗柴荣攻取的瓦桥关以南的领土,曹利用针锋相对:
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宋史·曹利用传》
地是后晋人送出去的,后周又夺了回来,这些前尘往事,我大宋朝一概不知。
就是每年给你们一些金银玉帛补助军费,还不知道我们皇帝同不同意呢,更别说割地了,这话我提都不敢跟我们陛下提。
契丹人瞧着不能让他屈服,就狮子大开口的索要每年300万的岁币,曹利用据理力争,几轮交锋下来,最终谈到了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比宋真宗给的底价,少了70万。
当然,得说明一下,这不只是曹利用一人的功劳,赴辽营前宰相寇准曾私下召见曹利用,嘱咐道:“虽有圣旨,如超过三十万,我就要你的脑袋!”
我们可以说,曹利用如此卖力谈判,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只是为了自己的仕途。
但是,顶着巨大的压力,面对气势汹汹的契丹人,他能够进退有度,不卑不亢,最终真以30万的价码谈成了,足见胆识和才干。
关于“澶渊之盟”,史料中还有一段生动的记载。
说是曹利用和辽人谈好后,带着这一和议赶回澶州行宫。真宗当时正在吃饭,不能立即接见他,便命内侍去问他答应给辽多少岁币。
曹利用说这是机密,要当面奏报。
真宗急于知道自己要掏出去多少钱,又命内侍再问。曹利用仍不肯说,只伸出三个手指头做暗示。
内侍回来奏报,说“他伸了三个指头,岂不是300万吗?”
真宗大惊失色,脱口说了一句“太多”。过了一会儿,又自我安慰:“能了结此事,也还可以。”
等被召见时,曹利用连声谢罪,说答应的银绢数太多,真宗一问,得知是30万,大喜过望,重赏了他,升迁其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还赐第京师。
之后,真宗不断对曹利用委以重任,而曹利用也很快又立下了一桩大功。
事情是这样的。
率领他们的家属上山伐木,修建州署,风雨不停。
拥立判官卢成均为帅,号称南平王,据宜州城起义,后又分兵攻取广州,整个岭南骚动不安,朝廷大为震动。
该派谁前往平乱呢?宋真宗又瞄上了曹利用,他对辅臣说:
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宋史·曹利用传》
曹利用这个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可任命他做广南安抚使。
曹利用、张煦为广南东、西路安抚使,领兵镇压叛军。
当时,因为柳州知州王昱逃跑,起义军很快就占据了柳州城,并分兵攻打象州。围攻了四十日,没有打下来,象州农民还向起义军赠送食物,热烈支援。
武仙县李练铺相遇。
陈进领兵拒敌,最后败退到城下,卢成均一看大势已去,直接叛变降了官军,六十多个起义军领袖被捕。
持续近四个月,影响甚广的陈进起义,基本上被平定。
通过以上几件事,我们也可以大致勾勒出曹利用的人物轮廓。
他慷慨豪爽,能言善辩,不是那种文绉绉的类型;入辽营,平岭南,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个“勇”字,且不是蛮干型的“勇”,而是晓方略、有智慧的“勇”。
从真宗的评价也可以看出,他是那种有担当,干实事的人。
岭南平叛后,曹利用因功升任引进使。
此后,他一路受重用,一路升迁,在大宋朝的诏令中频频出现曹利用的名字。至真宗朝末期的天禧年间,已官至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入大宋核心领导层。
曹利用这种人,很明显不是那种谨小慎微,会夹着尾巴做人,或者说懂得明哲保身的人。身居高位久了,就难免有点恃功而骄横。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宰执大臣丁谓和李迪在皇帝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臣,还说曹利用与丁谓是同党。
曹利用压根不分辩什么同党不同党,奸臣不奸臣,直接对李迪人身攻击:
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宋史·曹利用传》
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李迪比不上我。
话语间,那是满满的不屑。
宋真宗病逝,宋仁宗即位之初的乾兴元年,王曾由副宰相做会灵观使,曹利用由枢密使兼领景灵宫使,当时宫使与观使重复,宋仁宗就下诏,确定曹利用的地位在王曾之上。
不久后,王曾升任昭文馆大学士、玉清昭应宫使,将举行谢恩仪典时,曹利用仍然想让自己排在王曾之上。
仁宗和太后在承明殿等了半天,搞清楚情况后,就吩咐按照爵位高低依次序进见,曹利用愤愤不平。
为了宽慰曹利用,仁宗虽然定下了王曾在曹利用之上的次序,这次还是让他们一同进见。
我最初看这段,只觉得曹利用也忒过争虚名了,后来再细看,便明白了他的心理。
他知道按照惯例,自己应该排在王曾之后,却一定要和人家争个先后,无非还是觉得,自己功劳大呀,王曾比不上自己呀。
跟他当初怼李迪一个意思,你不过是仗着啥啥啥才坐到了这个位置,我可是怎么着怎么着的,咱俩能一样嘛,哼!
当然,恃功自傲不是什么好现象,但还构不成罪责。曹利用的厄运,还是因为见罪于刘太后。
宋仁宗天圣、明道年间,朝政一直是由刘太后把持。
太后想给自己的亲信降恩,曹利用却三番五次加以阻挠,因此得罪了一票人,刘太后也对他颇为忌惮和不满。
曹利用又是个不怎么懂得收敛的人。在帘前向太后奏事时,经常“手敲带鞓”,大约就是用手去弹击垂帘的带子。
左右的人赶紧指给太后看:“曹利用在先帝面前的时候,怎敢如此?”
另外,刘太后执政期间做得并不差,但她有一个毛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作“程序不清”、“财务不清”。
比方说她经常批个条就要升某人的官,或者打个条就要批出去一笔钱。
这些条子被递到政事堂,或者枢密院,王曾是一概不理,扔掉作废。
曹利用吧,大多时候也是二话不说,驳回没商量。但如果过几天你再送去,这么反复几次,他有时候就会批那么一下子。
于是,就又有内侍在太后面前进谗言:您知道为什么有的条子能过吗?是因为他们去求了曹大人的妈妈。
诸多事件,都让刘太后对曹利用的不满和憎恶不断升级,心里早就想搬走这块绊脚石了。
而恰巧,机会来了。
曹利用的侄子曹汭,有回喝醉酒之后发酒疯,叫别人喊他万岁,这就被人抓住了把柄,指控他蓄意谋反。
之前被曹利用狠狠得罪过的内侍罗崇勋,积极搜罗证据,审讯盘问,最后说曹汭的言行都是受曹利用指使。
好家伙,这顶大帽子扣的,之前和曹利用颇为不对付的王曾,都看不下去了,出来为其辩解。
刘太后问他:“你之前不是老说曹利用专横跋扈嘛,怎么现在还来为他开脱?”
王曾答道:“曹利用向来恃恩而骄,所以我经常以理驳斥回击他。但是现在加给他这么大的罪名,我就不理解了。”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
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常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宋史·王曾传》
枢密使职务,贬到邓州。
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多久,他又被指控曾私自借贷景灵宫的钱,于是再贬房州。
他的儿子们也各降两级,皇上赏赐的宅第被没收,家产也被没收,还罢免了他的十多个亲属。
赴房州的路上,负责护送的内侍杨怀敏,走到襄阳驿站却不肯再走,还用凌辱的语言攻击曹利用。
曹利用素来刚烈,不堪受辱,上吊自杀了。杨怀敏就对上谎称其暴病而亡,草草了事。
曹利用这件事中,两个起关键作用的人物,罗崇勋和杨怀敏,都是太后的亲信,很难说没有受到太后的暗中授意。
说到底,真正要扳倒曹利用的人,是刘太后。
《宋史》评价曹利用: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宋史·曹利用传》
曹利用生性勇悍,但为人处世缺乏圆通。他致力于裁制侥幸小人,但亲朋旧友中却有人因他的关系而当官升职,他最终受牵累而遭受祸患。
但他在朝廷中尽忠职守,从不因逢迎上意而妥协屈服。他的死,并非因为他犯了必死的罪过,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屈。
个人觉得,这样的评价还是挺客观的。
曹利用并非是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他的死,说到底是做了刘太后掌权路上的垫脚石。是作为政治牺牲品而死的。
“死非其罪,天下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