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在我国宋朝时期出现的。那时候的纸币叫做交子和会子,再往后发展,才有了我们现在在古装剧中常听到的银票等纸币。那么古代的银票看似就是一张纸,为什么却没人造假呢?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宋代以前,人们交易一般用的都是金、银、铜这三种材料制作而成的钱币,金子和银子一般代表的是大额钱财,被铸造成金元宝或银元宝的样子,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而铜钱则是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们常用的小额钱财,用于购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
随着我国古代商品交易的发展,到宋代商业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大额交易产生,而且不同州县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多的贸易,因此很多时候交易双方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时,往往需要带着满满一马车的钱财进行交易,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很麻烦。
而且如果要去非常远的地方交易,带着一马车的钱财也非常容易被贼人盯上,往往会出现商人们货物没买到,自己反而损失一大笔钱财的现象。为了解决大量金属货币重量过大不方便交易的问题,聪明的商人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联合起来建立一个银票铺户。
最先开始实践这一方法的就是四川一带的商人们,他们所建立的银票铺户非常像咱们现在经常见到的银行,商人们将金属货币存到银票铺户后,就能得到他们专用的用来在其它地方的银票铺户兑换金属货币的票据凭证。
从此大额交易只需要携带一张银票铺户的票据凭证,就可以在拥有银票铺户的地方随意兑换货币,这个办法一举解决了之前大额交易面临的燃眉之急。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与规范,不久就有不良商人们伪造票据凭证随意拿取钱财,给正常交易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银票铺户经历了伪造事件后,官府决定整顿一下银票铺户行业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官府的管理之中,在处罚了不法牟利的商人后,银票铺户逐渐开始由官府进行运营,票据凭证也由官府制作,民间一律不准私自制造。
银票有了官方做保证后,使用的人也开始越来越多,逐渐推广到了全国各地。银票的底层逻辑基本上历朝历代都差不多,只是不同的朝代叫法不同,纸币从宋代到清朝发展了千年有余,后面的纸币们是如何避免人们造假的呢?
第一个就是在用纸方面十分讲究,虽然造纸术发明后人们都不怎么缺纸用,但是制造银票的纸的原材料十分特殊,只有官方才能使用,而且将原材料制作成银票的工艺也是一门独门秘技,寻常的商人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制作方法,所以想仿造也无从下手。
第二个是在银票上进行特殊标记,为了防伪,官方在制作银票时会在上面刻画极其复杂的花纹,而且花纹的颜色十分独特,需要用多种颜色的颜料多次漂染才能得到,而且这些颜色的上色顺序是固定的,如果顺序搞错了,染出来的颜色一眼就能被识别出来是假的,上色顺序只有专业的制作工匠才了解,仿冒的出错率极高。
第三个就是在银票上标记的一行非常小、非常不起眼的字,这也是需要请非常专业的雕刻大师才能完成的工作,寻常人别说是仿冒,想看清这行字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银票在交易时就需要用放大镜一类的工具对这行字进行识别,从而让心术不正的人无法仿造。
从以上三点来看,一般的老百姓和商人们根本没有资源进行银票的仿造,而能具备这些资源的人大多都是达官显贵,财富多得数不完,又何必要去冒风险仿造呢?
当然凡事都不能说得太绝对,虽然一般人没有能力伪造,有钱人不屑于伪造,但历朝历代总会出那么一些“厉害”的人,通过各种手段打通渠道和关系,进行银票的伪造,给本不发达的商业经济造成巨大的困呐,为此关于伪造银票的惩罚也十分严厉。
在纸币刚兴起的宋朝,如果发现有人伪造银票,那么最起码要被发配到边疆地区四年以上,而且四年满了也无法回归正常生活,依然要被官府记录在案,到了南宋则直接会判死刑,为了鼓励大家积极鉴定银票是否为伪造的,官府会给举报者丰厚的奖赏,甚至能够直接成为一个地方小官。
之后明清时期,由于造假能人越来越多,法律直接规定一旦发现伪造纸币的,不仅自己要被砍头,而且还会连累自己的家人。在如此严苛的律法下,慢慢地造假的代价和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没有人造假了。
因此古人在银票方面的防伪技术可以说是领先世界,直到如今我们在进行纸币制作时许多防伪技术都是从古人的防伪思想中借鉴而来的,所以说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能够想到用不同工序染出特定的花色,就足以说明古人在银票防伪方面的先进思想与技术。
现代社会有了更加先进的纸币识别设备,用机器就能帮助我们识别纸币,所以造假的难度更上一层楼,即使有也会很快得到法律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