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9年,李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对他的投降非常愤懑,竟然下令拘捕了李氏满门。后来,汉武帝又误听人言,以为李陵在训练匈奴士卒,便将李陵一家老小满门抄斩。李陵在山穷水尽之际,对汉朝不再抱以希望。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汉武帝让李陵作为后勤部队,管运粮草。李陵想像他的先祖一样,冲锋在一线,便跟汉武帝说自己所带的5000荆楚勇士,都是会战敢战善战能战的奇材剑客,请求让自己带着他们深入北漠,远趋奴庭,打击敌人。汉武帝答应了李陵的请求,却没办法给李陵派遣骑兵和支援,只是让路博德在半路上接应李陵。然而路博德自认为资历老,不想给后生小子做后援,于是又找借口推脱了。
就这样,李陵带着5000荆楚壮士出发,在没有半点救应和支援的情况下,一口气向北行进一个多月,直接来到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的三万精锐部队相遇,两军在大山之间大战,李陵军盾戟在前,弓弩在后,千弩俱发,射杀匈奴数千人。单于大惊,又召唤来了八万多的骑兵一起攻击李陵的队伍。
李陵见匈奴兵多,便一边与匈奴大战,一边慢慢往南撤走,可是两条腿的终究跑不过四条腿的,李陵的五千军队且战且退,相持八天八夜,转战近千里,最后击杀上万匈奴骑兵,把十来万匈奴精骑打得打算放弃追击,却最终因为叛徒管敢的出卖,再遭包围。
在最后绝望的时刻,李陵曾经想单独暗杀单于,可是没有成功,后来又想着半夜击鼓突围,结果战鼓又没有敲响。于是李陵和副将韩延年带领十几个壮士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下马投降,打算找机会再为汉朝效力。可惜,他打算一直效忠报恩的汉家天子,却亲自扼杀了他的归路。
因为李陵没能够和韩延年一起战死,汉武帝大发雷霆,满朝文武都在诋毁他,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结果受了宫刑。后来,汉武帝想到李陵当初孤立无援,有所后悔,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腹地迎接李陵,结果公孙敖没有李陵孤军深入的胆量,只在边境溜达一圈,就回来报告说李陵在教匈奴带兵打仗,所以不回来。汉武帝没能彻查,一怒之下,把包括李陵老母在内的全家人都杀了,将李陵南归之路彻底断送。李陵的老家,陇西一带的人们,也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室为耻。
千百年来,李陵也因为在浚稽山战败后,没有选择殉死,以成名节,成为了备所争议的悲情人物。其时,李陵之悲,又岂能够让他自己一个人扛呢?
李陵之悲,首先悲在汉武之贪节。
作为大汉朝的天子,晚年的汉武帝是何其的霸道和苛刻。后世之人,每每读到汉武大帝时期,都感叹其时名将云集,群星璀璨;同时又惜于汉武时期的名将,多不得善终。一代名将卫青,做人最为低调谨慎,算是得了善终,可是他死之后,卫氏家族也跟着衰落,因为巫蛊之祸,“卫氏悉灭”。天之骄子霍去病,最得汉武帝宠幸,年纪轻轻便封狼居胥,封侯拜将。可惜英年早逝,年仅24岁就因病去世。
公孙贺,被族灭,无后;公孙敖,被族;荀彘,坐法死;赵破奴,坐巫蛊,族。其余如张次公、张骞、赵食其、路博德、郭昌等,或坐法失侯,或被废为庶人的,不计其数。对李广一家,汉武帝更是刻薄至极。飞将军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战70多次,却命途多舛,一侯难封。原想着最后一战,可以再拼一下,结果汉武帝嫌其年老,不愿给其先锋;既允先锋之职,又暗令卫青不能给他机会,使得老将军最后迷失漠北,自杀身亡。
李广的弟弟李蔡,从军则军功显赫,从政则政绩卓著,结果也躲不过坐法而死的命运;李广唯一长命的儿子李敢,跟随霍去病立下赫赫战功,好不容易被赐爵关内侯,却因为怨恨卫青忽悠了他父亲,私下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汉武帝为了掩盖霍去病的罪行,居然说李敢是被野鹿撞死的。武帝既然辜负了李陵的祖辈和父辈,本该对他们的后代子孙要有一丝怜悯的情分。可实际在对待李陵的时候,汉武帝却又未曾有半点包容。
既以李陵有其祖父李广的将才,却又不让他带兵出征,只安排了给汉武帝大舅哥李广利做后勤保障;后来既然准许李陵带兵深入匈奴腹地,又不给他骑兵和支援;既不给他骑兵与支援,又偏信路博德的自私之话而怀疑李陵作战的决心,在深秋九月,部队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时候,强求李陵出征。不予其兵,不为其援,不给其备,却又要求其胜,这本身就是一件登天的难事,况且李陵当时是以五千步兵对战匈奴单于亲自带领的十万精锐。
所谓“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虽然情势艰难,可是李陵也没有让汉家军队丢脸。他们通过自己的顽强战斗,甚至一度打得匈奴没有脾气觉得以后再也没办法带队伍和汉朝干仗。最后,李陵兵败,汉武帝从未想到沙场征战的不易,没有想过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艰难,也没有一丝悲悯怜惜之心,只希望李陵能够求死,用李陵的一条命,来保全他汉武帝的尊严,成全汉家朝廷的面子。
历史有时候真的很爱开玩笑。那位李陵心心念念想要效忠报恩的汉家天子,不仅让他们李家一战难求,一军难领,一侯难封,而且还将李陵的老母亲族尽皆屠戮,让李陵报恩无处,报国无门;而那位李陵一心想要捉拿的敌首匈奴大单于,却在李陵失去家之后,给了他一个新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他生儿育女,并且还封他为右校王,给他军队,让他统管外事。甚至在李陵击杀李绪,败兵商丘成,救济苏武等事情上,都给予最大的包容。
李陵之悲,其次悲在诸将之贪名。
作为一名后起之秀,李陵自小就表现出国士之风,有李广的名将风范,可是整个朝廷,竟然没有一个识才爱才赏才惜才之人。庸庸碌碌如贰师将军李广利自不用说,当初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受腐刑,就是因为汉武帝觉得李陵一战成名,震撼匈奴,而李广利作为主将,却没什么功劳,司马迁是要替李陵争功来着。
老将如路博德,竟然因为自己当过伏波将军,羞做李陵的后备,推脱说秋季不适合开战,等到春天再和李陵各自带五千骑兵出击,弄得汉武帝以为李陵是后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书,最后直接导致李陵没有救援而兵陷绝境。
还有公孙敖,作为和李广一起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公孙敖对李广的后人也没有半点照顾,当初,汉武帝因为信任公孙敖,派他带领军队前去匈奴境内迎接李陵回来,公孙敖没能完成任务也就罢了,更可恶的是还污蔑李陵给匈奴练兵,导致汉武帝盛怒之下,灭族李陵,让李陵有家难回,有国难归。
其他的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个懂得赏识李陵的人,大家都不过是鲁迅口中那些 “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唯唯诺诺,尸位素餐的一群人,迎合着汉武帝的心思行事。看到汉武帝对李陵不满,便纷纷跳出来指责李陵,没有一个愿意为他说话。唯一一个愿意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因为身微言轻而获罪。
李陵之悲,其实也悲在自己之贪功。
李陵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他始终也未曾忘记自己是一名汉朝的将领。当初,若非叛徒出卖,若非箭矢亡尽,若非战鼓难响,若非援军禁绝,李陵最后也许能够从容撤回,振军再战。可惜,现实没有如果。最后摆在李陵面前的,要么一死成仁,要么投降苟活。也许这时候,李陵心里有许多不甘,不想就这样让所有的抱负和理想都烟消云散吧?
毕竟浚稽山之战,只是李陵人生的第一战。作为一名有抱负和能力的新兴将领,李陵不想因为一场战斗,就把自己钉在耻辱柱上,就让世人否认他的能力,让李家蒙羞。虽然浚稽山之战败了,但是李陵的军事天赋已经显露无疑,就连最能打仗的帝王李世民都称赞他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或许他的投降和苟活,只是为了翻身证明自己。就像李陵自己说的:“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李陵的不死,是“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的想法。毕竟之前他的先祖李广也有过被俘虏的经历,赵破奴也曾经所部全军覆没,被匈奴生擒过;范蠡有会稽之耻,曹沬有三败之辱,可是他们在见辱的时候,并没有杀身成仁,而是苟活性命名,以求雪耻报国。
李陵应该是崇拜曹沫的,因为他在和苏武的书信中,多次提到了曹沫。曹沫做为鲁将,和齐国作战,接连三次败北,于是鲁庄公割地求和,在谈判的时候,曹沫怒发冲冠,逼着齐桓公把之前三次败北的割地全部都讨了回来,也证明了曹沫自己。李陵投降,也是要像曹沫一样证明自己。甚至在投降的时候,今后复仇的计划,也在他心里部属好了吧?
可惜,李陵这样想,汉武帝却不这样想。他让所有一切,都匆匆收了场。英雄无路。这世界留给李陵的,就只剩下北风的萧萧,和牧马的悲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