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历史( history of Singapore),新加坡之名,来源于梵语Singapura,译为信诃补罗或新加坡拉,Singe意为狮子,pura意为城堡,合称意为狮城。新加坡古名很多,中国史籍记载不一。主要有:凌牙门、单马锡、淡马锡、息辣、旧柔佛、新意利坡、新州府;近代还有石劲、星洲的俗称。
新加坡共和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50多个海岛组成。地近赤道,东濒南海,南扼马六甲海峡咽喉,地当太平洋与印度洋航道之要冲,亚、欧、澳国际航空之枢纽,战略地位重要。面积为618平方公里。人口为250万(1984)。其中华人占总数76.89%,马来人占总数14.56%,南亚民族占总数6.41%,其他民族占总数2.14%。华人多敬神佛,马来人和巴基斯坦裔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裔人多信奉印度教。此外还有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马来语为国语。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首都新加坡。
古代新加坡
最早居住在新加坡的人种是原始马来人的后代,称为奥郎·罗越,意为海人,他们从马来半岛迁到此地,以捕鱼和种植为生。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发展,新加坡很早就成为商船停泊站。在新加坡出土的文物中,有中国宋真宗、仁宗和神宗时(997~1085)的铜币和磁器。据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中国开往三佛齐(今印尼巨港)的商船,要先停在凌牙门。
新加坡最早的国名叫单马锡,其爪哇语为 Tamasit。但详情无可考。惟从新加坡出土的1201年石碑可表明单马锡至少在13世纪初已存在。
13世纪时,新加坡岛上出现一个信诃补罗王朝(或称狮城王朝)。据《马来纪年》记述推断,此王朝建于13世纪70年代,传5世,至14世纪末亡。信诃补罗王朝是封建专制国家,国王之下有盘陀阿罗(宰相)等大臣辅其统治。国民分为贵族、商人、农民和家庭奴隶等阶级和阶层。主要经济活动是转口贸易。
1377年,爪哇麻喏巴歇王朝军队由海路入侵,城市被劫一空。暹罗军亦乘机而入,占为属地。1387年,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苏拉流亡到新加坡自立为王,1391年暹罗大城王朝南下,把城市夷为平地,信诃补罗遂亡。居民随拜里米苏拉逃亡到马六甲,并建立马六甲王国。此后,新加坡岛成为一个小渔村。18世纪至19世纪初,新加坡是柔佛王国的属地。
殖民统治下的新加坡
16世纪以来,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殖民者先后来到马来半岛并展开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见英荷争夺马六甲)
为争夺对马六甲海峡周围的霸权,1819年英国殖民者T.S.莱佛士率舰队侵入新加坡岛,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柔佛王国天猛公和英国人新立的苏丹订立条约,割让新加坡给英国。1824年8月,新加坡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1826年,英国把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合并为海峡殖民地。
英国为打破荷兰的贸易控制,把新加坡辟为自由港。1824年出入新加坡的商船只有3500吨,1865年增为153万吨,1930年增为3353万吨。新加坡很快超过马六甲而成为世界著名港口。英国殖民者为了开辟新加坡,还用拐骗诱引等方法从中国、印度招来大批劳工,新加坡人口因而迅速增长。
转口贸易成为新加坡经济的主要特点。到19世纪中叶,在新加坡开设的英国大商行就有数十家,这些大商行还在新加坡开设炼锡厂和橡胶加工厂,使邻近各国的锡砂和橡胶运来加工,然后输往欧美等地。1909年贯穿马来半岛的铁路通车,更便利新加坡的出口加工业。英国殖民统治造成新加坡经济的畸形发展,除一些加工工业外,工农业均不发达,粮食和重要工业品几乎全靠进口。英国经新加坡从东南亚掠夺大量财富,使新加坡曾有英国东方宝石之称。
殖民统治常激起新加坡人民的反抗,工人、商贩和士兵的自发斗争时有发生。1915年印度士兵起义是最著名的一次。1930年4月30日,马来亚共产党成立。马共把人民自发的经济抗争引上同时争取经济和政治权益的自觉斗争的轨道,使工人运动成为新马地区反帝求解放的重要社会力量。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加坡工人接连举行大罢工,反抗殖民统治。
1942年2月8日,日军从柔佛进攻新加坡,新加坡华人抗日义勇军奋勇抗战。2月15日,8万英军向日军投降,新加坡遂告沦陷。华人抗日义勇军退至郊外,后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会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日军在市区进行野蛮屠杀,被枪杀和活埋者达2.5万多人。日军把新加坡改名为贴南岛,进行残暴统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英国于9月5日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1946年1月,英国颁布成立马来亚联邦的白皮书,实行“新马分治”,保留新加坡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48年4月,通过有限的选举成立新加坡立法议会,民选议员只有6名,次年又宣告“民选”市政局成立。
新加坡人民不满足这些小的让步。英国被迫同意在1955年4月通过大选成立民选政府,由大选获胜的劳工阵线领袖D.马绍尔组织首任民选政府。人民强烈要求“默迪卡”(马来语“独立”之意)。1956~1958年劳工阵线政府先后3次同英国谈判,最后达成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的协议。协议规定除国防与外交继续由英国负责外,自治邦政府负责其他一切事务。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正式成立,由在大选中获胜的人民行动党秘书长李光耀出任总理。
现代
自治之初,民族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行动党政府执政后,一方面继续争取独立,一方面整顿内政,实施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经济,解决失业失学、房荒等安定民心的政策。它宣布平等对待各民族及其语言文化。以马来语为国语。从1961年开始推行工业化政策,执行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1961~1965),并积极发展旅游业等,以增加人民就业机会。同时大力扩展教育事业,满足学龄儿童入学;并推行“居者有其屋”的建屋计划。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保留教育与劳工的自治权。因政治和经济的原因,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
独立后一个月,新加坡共和国加入联合国。10月加入英联邦。12月修改宪法,将元首改为总统,敦尤素夫·本·伊沙克为首任总统。
共和国采用西方议会民主共和体制。国家最高统治权属总统,实行三权分立。新加坡实行一党内阁制。自治以来,人民行动党领袖李光耀一直担任总理职务。
执政党人民行动党是新加坡最大的政党 ,成立于1954年11月。其建国纲领是建立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和“非共”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主张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和多种语文并重;经济上主张发展多元经济以改变过去单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教育方面尊重各语文学校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此外,国内还有马来亚社会主义阵线、工人党、马来民族机构和尚处在非法地位的马来亚共产党等10多个政党。较大的在野党是社会主义阵线和工人党。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外采取睦邻政策,改善同邻国的关系,加强区域合作,1967年参加东南亚国家联盟、努力开拓海外市场。自1976年以来,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不断发展,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1981年两国互设商务代办处。对内则继续执行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发展教育并建立国防,1967年开始实行国民服役制。在经济上,大力吸引外资,执行第二个经济发展计划(1966~1970)和十年经济发展计划(1971~1980),开辟工业区,积极发展炼油、修造船业和电子、机械、纺织等工业。同时,根据自己的特点,努力发展金融业、航运、旅游业和建筑业,建立8个卫星镇和对城市进行大规模重建,使70%以上的居民都住进政府修建的廉价公寓里。
这些政策不但使新加坡稳定下来,且在经济和教育上获得很大的发展。7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9%。现在,新加坡已从独立时世界第4大商港跃为世界第2大商港,世界第3炼油中心,第4金融中心和世界电子工业中心,已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