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最后一个王朝--杜兰尼王朝,在1973年灭亡之前,统治了这个国家两个多世纪。君主制的垮台标志着阿富汗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导致了重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16~17世纪时,阿富汗斯坦先后被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和波斯的萨法维帝国所瓜分。1736年波斯突厥族军将领纳迪尔·库利汗(纳迪尔沙)夺取波斯王位。
1738年率军攻占阿富汗坎大哈时,艾哈迈德被俘虏,后在波斯军队中服役,因屡建战功,被纳迪尔擢升为阿富汗人所组成兵团的指挥官。
后艾哈迈德趁纳迪尔在霍拉桑遇刺身亡、波斯处于内乱之机,率其部离波斯南下攻占阿富汗坎大哈地区。1747年,在伊斯兰教苏菲派长老主持下。
各部族酋长在坎大哈集会,经过激烈竞争,推举艾哈迈德为阿富汗沙赫,号称“杜兰尼”(即珍珠中的珍珠),重建首都坎大哈,创建阿富汗人的第一个伊斯兰教王朝。
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平定了国内叛乱,打败波斯入侵者,实现了阿富汗的统一,确立了国家制度,开拓了疆土。在1747~1770年间,曾两次入侵波斯,先后征服赫拉特、内沙布尔、马什哈德,占领阿姆河以南地区,迫使布哈拉纳贡。
曾9次入侵旁遮普,两次掳掠德里,击败了马拉塔人和锡克人,迫使莫卧儿帝国皇帝割让了旁遮普、木斯坦、信德和克什米尔,并掳掠了大量财富,奠定了阿富汗王朝的基础。
王朝在全盛时期,其疆域东起印度旁遮普,西至里海,南临阿拉伯海,北包巴尔赫,成为18世纪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伊斯兰强国,并与印度莫卧儿帝国相抗衡。
1773年,帖木尔·沙(Timur Shah,1746~1793)继位并迁都喀布尔后,因王室内讧和各部族之间矛盾,地方割据势力发展,巴尔赫和信德等行省总督相继独立,加之国家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国势开始衰落。
1818年,巴拉克查依族各部落酋长联合举兵叛乱,攻占喀布尔,推翻末代皇帝沙·马哈茂德(1809~1818在位),萨多查依王朝遂亡。
阿富汗君主制的垮台是由一系列内部因素促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对统治精英的日益不满,对民主改革的呼吁,社会动荡,以及左派意识形态的影响。
此外,君主制因其被认为的腐败、缺乏包容性以及未能解决该国的社会经济差异而受到批评。1973年,由穆罕默德-达乌德-汗将军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了查希尔-沙阿国王,有效结束了君主制。
达乌德-汗建立了一个共和制政权并担任总统,试图使国家现代化并实施社会和政治改革。然而,他的统治面临重大挑战,包括来自伊斯兰教团体的反对和内部权力斗争。
1978年,发生了一场被称为 "萨乌尔革命 "的共产主义政变,导致了阿富汗共产主义政府的建立。阿富汗人民民主党(PDPA)夺取了政权,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成为总统。
共产主义政权实施了激进的改革,包括土地再分配、妇女权利和世俗化,这些都遭到了阿富汗社会中传统和保守分子的强烈反对。共产主义政府的激进改革尝试引发了反弹,导致了武装反对派的崛起,他们主要由被称为圣战者的伊斯兰派别组成。
苏联担心其共产主义盟友的崩溃,于1979年对阿富汗进行了军事干预,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冲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生命损失。塔利班是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一个伊斯兰教组织,在阿富汗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塔利班利用苏联军队撤出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和随后的内部冲突,逐渐控制了该国的大部分地区。他们对伊斯兰法的严格解释和压迫政策,特别是对妇女和宗教少数群体的压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200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盟推翻了塔利班政权,为阿富汗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波恩协议》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为宪法框架和民主选举铺平了道路。
然而,阿富汗面临着众多挑战,包括安全威胁、腐败、薄弱的治理结构和叛乱团体的重新抬头,阻碍了塔利班之后的重建工作。阿富汗继续努力应对安全方面的挑战,包括塔利班叛乱分子、其他军事团体的存在,以及恐怖主义的威胁。
阿富汗国防和安全部队在国际盟友的支持下,一直在进行反叛乱行动,但是,实现持久的和平和稳定仍然遥遥无期。
多年的冲突、腐败和有限的资源阻碍了阿富汗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保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改善治理和减轻贫困的努力对于该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仍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