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就印度的历史发表了一个有争议的声明,断言印度没有历史。这一说法似乎与广泛接受的印度是与中国、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并列的 "四大文明 "之一的概念相矛盾。
现今的印度已经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但国内的种族却呈现多元化,始终没有一个种族可以占据主流,且种族之间冲突频繁。在历史上,印度出现过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大月氏人等等。
雅利安人曾经入侵印度,当时印度次大陆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社会,雅利安人是波斯人的一支,他们进入印度次大陆以后便开始了印度的吠陀时代。
因此,虽说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实际上古印度文明的建立者是非本土的外来种族,雅利安人征服了这片土地上的达罗毗荼人,鸠占鹊巢却成了印度文明起源。
说到吠陀时代就不得不提到种姓制度的出现,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梵天是创造之神,梵天的嘴形成婆罗门、梵天的双臂形成刹帝利、梵天的大腿形成吠舍、梵天的脚形成首陀罗。
这便是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一开始,这种说法是作为歌谣流传,仅仅是对神的一种描述,后来雅利安人把这种说法与等级制度结合起来,这才成为统治者奴役人们的工具。
吠陀时代关于梵天的传说很多,他在创造世界方面的地位比中国的盘古更甚,这种奴隶社会的朴素观念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和孔雀王朝的建立深入印度人的内心。
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是印度历史上英雄式人物,他带领受侵略的雅利安人打退了马其顿帝国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的进攻,从而开启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时代。
印度人对于孔雀王朝的情感相当于中国人对于秦朝的情感,都将其奉为开创性的王朝。可惜好景不长,在其发展到巅峰的阿育王统治时期,国内便爆发内乱,孔雀王朝虽说是大一统的性质。
但王朝内部各部落的独立性较强,加上佛教和婆罗门教的矛盾集中爆发,当时的王朝将军普西亚米陀在阅兵之时杀掉了国王建立了巽加王朝,各部落纷纷独立,从而开启了印度次大陆诸国林立的时代。
要理解马克思关于印度没有历史的论断,关键是要理解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历史是由社会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斗争驱动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变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所产生的冲突形成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非常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如技术、工业和农业。
对马克思来说,历史是通过主导阶级和从属阶级之间的变革性斗争展开的,主要是由每个时代的经济体系中固有的矛盾所驱动。当马克思提到印度没有历史时,他可能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表达了他对印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形成的,而资本主义的崛起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他认为,由于印度没有重大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它不在这一轨迹上。
马克思认为,印度社会的特点是停滞不前的封建主义,其主导的生产方式仍然植根于农业经济和等级社会结构中。这种看法使他得出结论,印度没有经历过西方社会所见证的变革性历史进程。
殖民主义的解释和马克思对印度的有限了解,必须承认,马克思对印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殖民主义叙事的影响,而且获得的全面信息有限。
在19世纪,欧洲殖民国家主宰了印度,塑造了西方人对这个国家的看法。马克思对印度的接触主要是通过殖民时期的报告和次要的叙述,这可能呈现了印度历史和社会的不完整或扭曲的情况。
此外,马克思对欧洲及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关注可能限制了他对非西方社会的理解。他的理论框架主要研究欧洲资本主义的动态,他在分析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地区时经常应用这些概念。
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可能导致马克思忽视了欧洲以外文明的复杂性和独特的历史轨迹。与马克思的论断相反,印度被列为 "四大文明 "之一,反映了其巨大的历史意义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印度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有记载的历史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它是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主要宗教的诞生地,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历史成就体现在各个领域,包括艺术、建筑、文学、数学、科学和哲学。古代印度文明,如印度河流域文明、毛利雅帝国和古普塔帝国,在城市规划、贸易、文学(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史诗文本)以及数学和天文学的进步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