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无论是中国军队和还是盟军军队,都没有缴获一面日本军旗,直至日本战败也没有找到一面,这让盟军深感困惑,使得日本军旗在战后还充满神秘感,那么,那些日军军旗哪里去了呢?
在日本侵华战争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每个日军士兵的刺刀上挑着一面太阳旗,太阳旗成为日军烧杀抢掠、四处侵略的标志,因其状如膏药,被中国老百姓称为“膏药旗”。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日军的太阳旗,其实每一面都带有个人特征,大小不一,材质也不同,上面还有毛笔题字及亲友签名,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日本,士兵携旗出征是其军国主义的一个传统,出征前,士兵的亲人会用毛笔在太阳旗右侧偏上位置写上“祝某某君出征”,正上方横写“祈武运长久”,其余空白处则是亲友、同事的签名,日本人相信,带着这样的一面太阳旗上战场,不但可以保佑事主平安,甚至有躲避枪弹的功效。
二战结束后,太阳旗成为日本代国旗,由于日本军队犯下的累累战争罪行,因此,对于是否将太阳旗重新立法确立为日本国旗,一直争议很大,直到1999年8月,日本国会才最终通过立法,确立了其日本国旗的地位,称之为“日章旗”。
相对于日本国旗,日本军旗则显得很神秘,很多人以为日本国旗即是军旗,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那么日本军旗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这就是日本军旗,跟一般人的想象大不一样,它有很长的一串节,与古时中国的外交使节手中拿的奉节非常相似,这个长节上可以缝一面写有部队名称的旭日旗,旭日旗由太阳旗演化而来,但旗面中的太阳形象略靠左边,周围环绕着16道血红的光芒线,但旗面不是军旗,围绕这面旭日旗的穗及长节才是真正的军旗。
在日本,军旗为天皇亲授,只有建制步兵联队和骑兵联队才拥有,所以也被称为联队旗,具有特殊地位及对军队的绝对影响作用,最早的授旗是在1874年1月23日,日本明治天皇对近卫步兵第1、第2联队亲授军旗,以其为部队团结之核心、精神之象征。
天皇在日本尊贵无比,军旗由天皇亲自授予,自然在军中的精神地位也无比崇高。
1941年底,中日长沙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向日军步兵第68联队连发动连续冲击,已逼近该联队的军旗,混战中,联队长野宪三郎大佐拔出军刀指挥联队,传令身边士兵务必以军旗为中心,组成圆阵保护军旗,力保军旗不失,同样在长沙会战中,日军步兵第18联队在浏阳河畔作战,军旗被放在岸边民宅中,一发迫击炮弹突然击中护卫军旗的哨兵,在隔壁房中指挥作战的第3师团长丰岛房太郎中将立即冲出来大喊“我来保护军旗”,以中将的身份亲自担当护卫军旗的任务。
为什么一旦军旗面临危险,日军官兵甚至连将军,都会不顾一切,拼死护卫军旗呢?
军旗在则军队编制在,军旗丢则编制裁,这是日本陆军的规定,军旗既关系到军队的荣耀,也主导着军队的存亡,因此,日军在战斗中,每个联队都有一个军旗护卫队,保卫军旗的旗手必须是最优秀的少尉军官。
日军战斗条令规定,如军队行动胜利,则军旗一定要高举,如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则应焚烧军旗,日军称之为“奉烧”。
所以,战时的那些军旗都被日军自己烧毁了,另外,烧毁军旗还有四步仪式。
第1步:旗手持旗,在护旗手的护卫下登高,全体士官对军旗行军礼。
第2步:旗手收卷军旗将军旗交给部队指挥官。
第3步:由部队长亲自把军旗放入奉烧台安置,全体士官向军旗致敬。
第4步:部队长亲自点火,全体士官向军旗致敬至火灭为止。
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军旗被迫“奉烧”有三次,一次是在1941年,当时侵华日军第13师团进攻湖北宜昌,遭到了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当中国军队接近其司令部时,日军被迫组织“奉烧”军旗,另两次是在1944年,驻守云南腾冲的日军步兵第113联队和148联队在遭到中国军队的勇猛攻击后,绝望之中遂“奉烧”军旗。
二战期间,作为日本陆军象征的军旗,除了在战场烧毁、随运兵船在海上沉没之外,绝大多数是在战败后举行的“军旗奉烧”仪式中毁灭,1945年8月24日,日本新任陆相特命全军于8月31日烧毁军旗。
战时,日军步兵联队的军旗共有437面,但战后,只有日本靖国神社游就馆中存有一面日本步兵第321联队旗,而且其真实性仍有人质疑,另外还有步兵第34联队烧剩的一点军旗残余,这是由当时第34联队的一个中队长带回供奉在自家“神龛”中,才留了下来。
二战后,由于没有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彻底清算,日本军旗沿用至今,近年来重新渗透进社会各角落,军旗装饰不仅出现在日常用品上,甚至用来作为体育赛事中助威道具。
而在德国等欧洲国家,同样有历史烙印的纳粹图案遭到的是严格禁止,象征意义浓烈的日本军旗滥用却正在蔓延,说明日本并没有对那段侵略历史深刻反省。
日本军旗的背后,是一场穷兵黩武的人类灾难,近千万人失去生命、数亿人流离失所。
这是永远不能忘却和忽视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