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生活极其悲惨。父母去世后,为了生存,出家在黄觉寺当了和尚。即使后来是割据一方,也是强敌环伺,形势极其危险。但他历经千辛万苦,成功扭转了危局,不仅消灭了一直对他虎视眈眈的割据势力,也彻底推翻了元朝的暴虐统治者。
元末,朱元璋绝不是第一个挑起反元大旗,而在这个乱世中,除了元朝廷之外,还有很多比朱元璋更厉害的英雄人物,朱元璋能够在中脱颖而出,灭掉元朝,确实了不起。
早在元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还处于割据状态时,就招募了叶仪, 范祖干、许元,等十三位儒生讲经讲史,研究《大学》、《论语》等经典。谷应泰曾在《明史纪事本末》在中评价朱元璋,说他虽然“身在行间”,但“不手不辍书”。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朱元璋不仅爱好读书,而且善于思考,不迷信古人,而中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明太祖实录》作者曾感叹朱元璋“排斥奢靡,从不享乐,却异味,罢膳药,泊然无所好”但在闲暇之余,他常常“延接儒生,讲论经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书置殿庑,出入省观。”
朱元璋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天生具有领导才能。他眼光敏锐,善于发现人才。在朱元璋伟大事业的开端,他结识了徐达和其他人才。后来他发现自己的队伍有武将众多,却缺少文才,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在那个地方搜罗人才为己用。因此,朱元璋团队在当时真正实现了文武均衡。因此,朱元璋聚集了一批由当时顶尖知识分子组成的智囊团,如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人。其中“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计划为朱元璋的成功建国奠定了基础。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更加重视人才的重要性。他在朝廷上多次告诫大臣,说“天下有才者,国之宝也”。
朱元璋在位多年,忙于政事,扫除了腐败分子,还杀了一大批帮助他登上皇位的大臣和将军。朱元璋是平民皇帝,平民皇帝则与政变登上皇位的皇帝不同,他的功臣,大多数是他的朋友、发小,平时没有尊卑之别,不存在地位高下之分。这也是朱元璋需要铲除这些功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