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有两个开国功臣的死因比较有争议,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刘伯温了。刘伯温怎么死的?对于刘伯温怎么死的也有不同的说法。
刘伯温怎么死的说法一
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给看望刘伯温。名为医治,实为下毒谋害刘伯温。果然,刘伯温回乡后一个月便毒性发作而亡。
刘伯温怎么死的说法二
刘伯温是被朱元璋暗中毒害的,利用毒杀的方式来杀害刘伯温是朱元璋一贯的做事风格。因为,朱元璋的疑心病很重,就算对他有利的人,朱元璋也不会轻易放过。开国名将李文忠、徐达就是因朱元璋对其起了疑心,在生病时受到朱元璋的探望与赠药之后,便被朱元璋毒害致死。
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伯温就是明朝最大的开国功臣,但他最终的结局却与他曾经创下的巨大功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伯温能文能武,谋略过人,在大明的建立过程中他居功至伟;朱元璋深深忌惮刘伯温的能力,认为他能佐为得江山,亦可佐别人颠覆我的江山,因此朱元璋一直对刘伯温防备有佳。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想诱使刘伯温犯上,然后坐实罪名诛杀掉他以绝后患,因此给刘伯温封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伯爵比侯爵、公爵要低,按刘伯温的功劳封一个公爵比较合适;如果刘伯温不接受伯爵而四处埋怨的话,朱元璋就有理由处死刘伯温。不过刘伯温深之帝王之心不可测,又知朱元璋帝王之术高明,因此他诚意接受了,尽心尽力辅助朱元璋治国。
刘伯温的优秀基因并没有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伯温是开国功勋肱骨之臣,但他的两个儿子在朝中并不是身居高位。其中,长子刘琏受胡惟庸一党迫害,在羽翼未丰之时就坠井而死。次子刘璟避其锋芒,把侄子养育成人。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以谋反罪诛了胡惟庸的九族,后来又杀御史大夫、中丞等人,此案持续了十年之久,朱元璋后续又颁布了《昭示奸党录》,处死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哼、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除其党羽,前后总共诛杀了三万多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见昔日的老弟兄们基本凋零殆尽,又起了恋旧之心,经常把刘伯温之子刘璟、叶琛之子叶永道、章溢之子章允载等功臣后人召入宫中,聊一些往事。(言语如家人)聊到高潮时,朱元璋决定让刘璟承袭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但刘璟推辞不受。
而刘璟不接受赏赐的原因竟然是,大哥虽已经去世,但大哥还有儿子,应该由他继承。这番话让朱元璋很是欣赏,并当场赐给他"丹书铁券",又任命他为劾门使仪礼司,这是一个言官职位,专门弹劾那些大臣的失职之处。
朱棣夺位后为什么要杀刘伯温的儿子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等到燕王朱棣掀起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派李景隆挂帅出征,令刘伯温的儿子刘璟随军参赞军机。刘伯温的儿子刘璟审时度势,提出进兵十六策,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对于刘璟进献的计策一概不听。
朱棣靖难之役取得成功以后,朱允炆下落不明,刘伯温的儿子刘璟表示不愿侍奉朱棣,选择辞官归隐,但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朱棣的允许,因为朱棣知道自己登基的行为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开国元勋后人的支持,这样合法性就更强。
但刘伯温的儿子刘璟并不买账,固执的个性以及骨子里那种"为臣尽忠"的气节促使他绝不会接受朱棣的橄榄枝。朱棣下令一切辞官者必须官复原职,结果刘伯温的儿子刘璟根本不理睬,称病不去。朱棣大怒,把刘伯温的儿子刘璟下狱。
在狱中,刘伯温的儿子刘璟依然宁死不从,不仅称已经登基的朱棣为"殿下",还气愤的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意思就是朱棣千秋万代都会背负篡位自立的骂名。这一下就戳中了朱棣的肺管子,虽然成功上位,但就怕落得篡位的恶名,刘伯温的儿子刘璟的结局可想而知,必然会死在狱中,永远不可能出来。
因此,这就是朱棣继位以后,又杀了刘伯温儿子的原因,关于刘伯温是怎么死的?是否是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虽然史书并没有直接记录,但刘伯温怎么死的与朱元璋有间接的关系。而刘伯温的儿子刘璟宁死不屈服朱棣,并预言了朱棣逃不了一个篡字,在以后确实得到应验,几百年后《明史》编纂完成,对于朱棣的一生功过做了最终评价,其中有一句"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朱棣一生功绩辉煌,然而篡位自立的恶名,他是如何也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