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纪晓岚曾写过一个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古装影视剧中认亲的时候都会选择滴血认亲这种方法,相融则是,不相融便不是,这种滴血认亲的方式有什么科学依据没有呢?
滴血认亲是古代广为应用的亲子鉴定法,这种古老的方法从三国时期创立开始便一直被人们奉为圭臬,许多史实著作和文学作品都有所提及。滴血认亲主要分为两种:滴骨法与合血法。后者出现较晚,操作简便,应用更广,也是如今古装剧制造戏剧冲突时最常用的一种。
清代著名文学家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一个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很具有代表性,并且把“滴血认亲”说得神乎其神。
故事说的是一位山西商人,年轻时外出谋生,在外娶妻生子。但是十多年后,妻子不幸病死,于是这位山西商人带着儿子回到老家生活。因为兄弟俩从未分家,所以弟弟动了私心,认为不能让哥哥平白无故地分家产。于是弟弟以哥哥并未成家,孩子是抱养为由,拒绝让哥哥分配家产。
兄弟俩分家产的事情闹到了衙门,双方的焦点在于哥哥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家里的血脉。于是,县令当机立断,吩咐哥哥跟孩子进行现场滴血认亲。当二人的血液同时滴入清水中,血液很快就融合在了一起,于是县令判定二人系父子关系,应该享有家产的分配权。
弟弟偏偏不信邪,认为滴血认亲是歪打正着,他决定在家里验证真伪。他叫来儿子,把自己的血液和儿子的血液滴在一起,发现并没有融在一起。这下好了,自己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滴血认亲”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马上进行反诉,称县令所判定的结论不能作为依据。
但是,滴血认亲在民间已经根深蒂固,听说弟弟和儿子的血不相融合,街坊邻居便议论纷纷,说弟弟的儿子不是自己亲生,怀疑是其妻子跟别人所生。弟弟渐渐听到了风声,于是心生疑虑,万一真如外界所传,自己岂不是戴了绿帽子?所以硬着头皮逼问妻子,哪知道妻子竟然哭着承认儿子非丈夫亲生。这样一来剧情翻转,搞得弟弟十分狼狈。
古人缺乏人体常识,容易不自觉的把事情合理化。想当然的认为既然身上流着相同的血液,那么二人血液便自然能够相融。
这种验证两人是否亲生的方法在古代是很常见的,通常情况下,如果两个人的血合在了一起,就证明这两个人存在血缘上的关系。如果不能合在一起,就说明这两个人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这种方法却有一些弊端,比如说温度,当盛水的器皿温度非常低的时候,血液滴进去就会迅速的凝结,当然不会融合在一起了。
再比如说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血在水压的压迫下就会非常容易裂开,肉眼望去,就是融合的表现。但其实这些都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此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是古代常用的验亲方法。如果一个人去世很久了,只剩下了骨头,他的家人已经没有办法通过外貌来判断这是不是自己的亲人了。
这时候活着的人就可以把自己的手刺破将血滴在死者的骨头上,如果死者的尸骨吸收了这滴血,就证明这是他的亲人。反之,如果这滴血慢慢的从骨头上划过流到地上,就说明这二人并没有关系。古代有很多凭借这个方法找到自己亲人的例子。
但其实这两种方法都非常的不靠谱,没有任何的依据能够证实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可行性。在我们不知道的某种化学反应的条件下,这两种方法都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滴血认亲本来就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人类的A型、B型血也是能够溶合在一起的,O型血也可以,如果以所谓的“滴血认亲”法检验两名分别是A、B血型的人,其血液虽能溶合却不一定就是亲子关系。况且鸡血都可以与人血混合起来,所以更加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