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所创的铜匦到底是什么东西?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所谓“铜匦”,类似于现在的检举箱,为武则天所创,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天下臣民向她进言献策,以及告密他人“违法”之事。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命铸铜为匦,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铭”,她采纳了侍御史鱼保家“铸造铜箱,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的建议,铸造铜匦,置于朝堂之上,以此来方便天下臣民向朝廷投递意见书或告密信。
自此,“铜匦”就这样诞生了。
“铜匦”是怎样的?
武则天所设之“铜匦”,初为四个,分布于朝堂的东南西北四角,分别以“延恩、招谏、申冤、通玄”命名,并涂以青、丹、白、黑四色。之后,虽为方便管理,武则天将其合并为一个,但仍设有东南西北四口,名字和所涂之颜色悉数未变。
而为了保证臣民所投递的文书不外泄,不被他人更换,在将四个铜匦合并为一个铜匦后,其“铜匦”的构造是十分复杂,据《资治通鉴》所载:“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就是说铜匦虽合并成一个,但内部却分成四格,每格都对应着一个口,从这个口进入的文书绝对不会进入到其他三格中。
同时,投入到这个铜匦的文书是只进不出的,普通人是无法从这里取出一片纸的。而唯一能从铜匦中取出臣民所投递的文书的,就只有是专门负责管理这个铜匦的机构,至于这个机构叫什么,我们下面会着重介绍。
“铜匦”的功能是什么?
延恩、招谏、申冤、通玄四匦皆有不同功能。
东面“延恩匦”,是为想赞颂武则天的丰功伟业,或是想对武则天谢恩,亦或者想求个仕途的臣民而设。
南方“招谏匦”,是为想替朝廷出谋划策,或是想纠正朝廷朝政之得失的臣民而设。
西方“申冤匦”,是为想诉说冤屈,想让朝廷秉公执法,查明真相的臣民所设。
北方“通玄匦”,是为想告知朝廷天下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和超自然现象,或是想对武周的军事行动出谋划策的臣民而设。
“铜匦”是怎么运作的?
时,武则天在设置“铜匦”之后,为了让“铜匦”能够达成“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的目的,即真正的帮助自己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天下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包括朝堂和民间。
由此,“铜匦”建立后,武则天就建立起了一个专门惯例“铜匦”的管理机构,这就是“匦使院”,它隶属于中书门下省,“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匦使院由谏议大夫、补阙、或拾遗充任的知匦事与由御史中丞、侍御史、给事中或中书舍人充任的理匦使一起共掌院事。
当时,就由知匦事、理匦使二人统率匦使院所属官员来专门负责处理天下臣民所投递到“铜匦”中的各类文书。在之中,知匦使“专知受状,每日所有投书,至暮并进于上”,即由他来专门负责处理“铜匦”中的文书。而在当时,“铜匦”接受臣民投书的时间是在傍晚之后,之所以会定在傍晚,第一是因白天是百官上班的时间,不便于让天下臣民随意进入朝堂,第二是怕投书之人在白天投书会被他人认出,从而被人报复。
由此,因臣民投书时间是在傍晚,所以取书的时间就定在每日清晨。在清晨,匦使院的官员就会将昨日傍晚到清晨之前所投递到“铜匦”中的文书取出,并交由知匦使查看。而后,知匦使就需登记投递文书之人的姓名、保人、住址等信息,然后派专人前往核实这份文书是否是他亲自投递的,及保人、地址等信息是否正确,若一切都无误后,则知匦使会派人通知京兆府,让其在十日内不得离开京城,要随时等待被“召问”。
之后,知匦使就会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文书呈送给武则天,武则天在审阅后,会“事或要者,当时处分”,即会立即处理一些她认为需要立刻处理的事情,而对于一些她犹豫不决,或是不太重要的事情,她会将其重新交还给知匦使,然后让其转送给中书省及理匦使,由他们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之后再交还给她,她看后觉得可以就会批准执行,若不可以则再次发还给中书省及理匦使,让他们再商量出一个处理意见,如此反复,直到武则天满意为止。
如何让天下人踊跃的往“铜匦”投书?
到这里,或许大家都有这么一个问题,武则天是如何让天下人自愿,及积极的往“铜匦”中投递各类文书的呢?
首先,对于往“铜匦”中投书的臣民,武则天是秉持着“有功者赏,不实者不追究”的态度的,就是若所上文书内容属实,且有功于朝廷的,那就赏,低者赏赐金银财宝,高者赏赐一官半职。而即使所上文书内容不属实,朝廷也不会去追究他任何的过错。
想想看,一个诬告不追究,而一旦属实就能获得不菲的金银财宝,甚至是一官半职,你说天下臣民会怎么做?那当然就是“风闻言事”,只要自己听说过,甚至是自己认为,他们就可以立马投书于“铜匦”之中,反正即使是错的,也不会有任何的惩罚,而万一是真的,那可就是一步登天了。
与此同时,武则天为了让天下臣民都能踊跃的前往京师向铜匦内投递文书。武则天还规定“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即只要是想前往京师投递文书的,各州县地方官都需要全力协助,是既需要提供代步工具,又要供给五品官才能享用的伙食待遇。而胡《唐六典》所载:当时五品官员每天都能享受“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盐、豉、葱、姜、葵、韭之属各有差”的伙食待遇。
想想看,只要有人想要入京投递文书,朝廷就得无条件的提供给他马匹,更要每天都供给五品官员的食物待遇。这等待遇对于当时天下大部分百姓来说都是十分诱人的,要知道当时武则天时期,有段时间是处于“天下大饥,山东、关内尤甚”的大灾荒年,因此对于只要上京投书就能每天都有肉吃,有酒喝的这等优惠,试问谁能抵挡的住呢?
此外,为了让天下臣民更加积极的上京投书,武则天还会亲自接见这群上书的臣民,此时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穷百姓,武则天都会亲自接见,以示尊重。想想看,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能被皇帝接见这是何等的荣幸,是足以让他们名流家族史册,乃至是县志上的存在。
由此,就在武则天这般操作下,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全国开始兴起一道上京投文的狂热风气。
“铜匦”到底有什么作用?
到这里,很多人或许就又不明白,为何武则天要如此不遗余力的去向天下推行“铜匦”呢?想让天下百姓都踊跃的上京师往“铜匦”内投书呢?难道,这真的仅仅只是为了“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吗?
非也。
武则天之所以会如此“不辞辛苦”的去推行“铜匦”,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固,及加强武则天对于天下的统治。众所周知,垂拱年间,武则天虽已成为天下实际的掌控者,但此时明面上依旧是大唐的天下,皇帝依旧是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始终都只是黑暗中的统治者,大唐始终都是李家的。当时,武则天始终是不能直接站在世人的面前,说她要当皇帝,想统治天下。
睿宗朝,武则天虽执掌天下已历数十年,但此时朝野内外还是有许多反对武则天掌权,忠于大唐,忠于李家的忠臣存在着,为了让李家重掌大唐神器,他们是发动了一场又一场反对武则天掌权的战争,如664年上官仪事件、684年徐敬业之乱、688年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父子之乱等等。
因此,对于武则天来说,她要想光明正大的掌控天下,去行那改朝换代之事,她首先做的,也必须要做的,就是除掉这些反对自己掌权的李唐忠臣的存在,因为只要他们在一天,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梦想就不可能轻易实现,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此时对于天下的掌控。
但是,此时,若是武则天直接对这些李唐忠臣下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处死,这不但会让天下人不服,让她背上“暴君”的恶名,更是会让那些李唐忠臣孤注一掷,直接发动兵变,同时也会让那些原处于中立的臣子,毁于忠于武氏的臣子投向到李唐阵营中,因为他们会害怕自己有一天也会被武则天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如此,如果武则天真的这么做,这对于她是绝对不利的事情,它非但不会加强武则天的统治,反而会让武则天的统治变得更加的岌岌可危。但是,那些忠于李唐的臣子,武则天又不能不除,因为只要武则天想做皇帝,她就必须杀掉他们,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那武则天该如何去对付这些李唐忠臣呢?显然,只有合法的理由才能让武则天名正言顺的将他们除掉。那怎样才能获得除掉他们的合法理由呢?其实这就是武则天为何会设立“铜匦”的最主要的原因。武则天设“铜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获取能除掉这些李唐忠臣合理的理由。
如上文所说,负责管理“铜匦”的“匦使院”,它虽隶属于中书省,但却是直属于皇帝,当时知匦使收集到的文书,不需要交由中书省,而是直接交由武则天,而这就可避免当时臣民所提交的文书不被官员所截留,直达武则天处,由此就能避免出现官官相护的问题。
由此,“铜匦”的存在就能让武则天在第一时间获取那些忠于李唐臣子的“违法”之事,毕竟即使是忠臣,如果真要去刻意的追究,他总有做错的地方,无论这个错误有多小,如果武则天一定要治他的罪,再小的错误也会被无限放大。而利用这个被刻意无限放大的错误,武则天就能合法的将他们置之于死地,而旁人也再也没有理由去反驳武则天的行为。
事实上,从史书中我们可知,武则天所设立的这个“铜匦”,的确为她合法诛杀李唐忠臣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据统计,从垂拱二年(686年)到长寿元年(692年)这六年的时间,武则天依靠“铜匦”是相继诛杀数百位唐宗室,如舒王李元名、长乐王李循琦、嗣蜀王李璠、嗣蒋王李炜、纪王李慎等,及数千名文武百官。而随着这些李唐忠臣的大量被杀,武则天不但加强了对于天下的控制,更是在日后顺利的进行了改朝换代之事。
第二、加强了谏官、御史台官员监察百官的职能。如前文所说,当时负责“铜匦”的匦使院,其掌院大臣皆从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谏官,及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御史台官员中选出。由此,试想让谏官、御史台官员去兼任匦使院的掌院大臣,这不就是加强了他们监察百官的职能吗?
要知道,这些官员本来就有监察、纠察百官的职权,而此时武则天又再一次赋予他们监管“铜匦”这个接收天下臣民上书的机构,及查办“铜匦”中臣民所举报官员的案件,这无疑就是大大加强了他们监察百官的职权。
而在当时,谏官、御史台是直属于武则天的,由武则天直接管理,因此随着他们监察百官的职权被加强,也就是意味着武则天对于百官的控制也就越来越强,她对于朝堂的掌控也就越发的稳固。
第三、加强武则天与天下臣民的联系,让她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以此去推行有利于天下的政策,从而减轻底层百姓对于中央朝廷的抵触心理,借此稳固其对于天下的统治。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设立“铜匦”的主要目的虽然是为了便于自己打击政敌,控制百官,但也同时有着想为天下百姓干些实事的意愿在。武则天掌权期间,唐朝虽依旧处于鼎盛时期,但其诸如官场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却已是“初露锋芒”。
此时,大商人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高宗之女太平公主“田园遍于近甸膏腴”等地主豪强兼并百姓土地的事情在唐初的记载中已是屡见不鲜。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失去了土地,或沦落为流民,或沦落为奴婢,他们的生活是过得越发的艰难,由此底层百姓与唐中央朝廷的矛盾也就随之尖锐化。
由此,如若唐朝上层统治阶级任由这种矛盾持续恶化,那不客气的说,唐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因此,对于武则天而言,她想要顺利的登基,除了需要击败那些政敌,还需要去解决底层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这种矛盾。
那如何才能去解决这种矛盾呢?显然,历史告诉我们,要想抚平底层百姓不满的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办法解决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事情。那武则天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什么呢?当然,作为皇帝,她是绝对不可能去全国各地亲自问他们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什么事情的,即使武则天原因,但天下那么大,她也不可能一一去问。
由此,设立“铜匦”,让天下臣民自己告诉武则天,他们需要什么,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借助“铜匦”,武则天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获悉此时天下百姓最需要什么,而借着这个,武则天就能相对应的推行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如此当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被解决后,他们自然就不会再反对武则天的统治了。
综上所述,武则天设立的“铜匦”,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三点:一是打击政敌,二是控制百官,三是抚慰百姓。不过,无论是何种原因,“铜匦”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武则天稳固她对于天下的统治,同时帮助武则天顺利进行改朝换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