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才子解缙被下狱,最终结局如何?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朝永乐十三年的一天,皇帝朱棣照常在奉天殿内,批阅着全国各地送来的奏章,当看到一份关于诏狱在押囚犯的名单时,他连忙把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找了过来,并指着名单上解缙的名字,说道:“他还活着呢?”
听到皇帝的问话,纪纲瞬间心领神会,于是在离开皇宫以后,他便主动前往诏狱,用一顿酒席把解缙灌醉,然后将其拖到积雪中进行掩埋,直到对方活活冻死。
那么,这个“解缙”究竟是谁?明成祖朱棣为何非要杀他呢?
天降神童,皇帝青睐
洪武二年十一月七日,解缙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在幼年时期,他便展现出惊人的才智,被人称之为“神童”。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解缙五岁便熟读唐诗,七岁开始学做文章,十岁过目不忘,每日背下数千字的书籍,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并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理论知识。
十八岁那年,解缙第一次参加江西省的乡试,就获得了榜首(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的人们纷纷称其为“解解元”。
一年以后,解缙跟随着哥哥解纶、妹夫黄金华一起前往京城会考,然后又以第七名的成绩,进入最后的殿试,被录取为二甲进士。而他的哥哥和妹夫也不甘示弱,同样登上了皇榜,成为当朝进士之一。
朝廷放榜以后,解氏家族“兄弟同等第”、“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全国,就连当时的状元都没有他们家的名声高。
同年年底,解缙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这官职虽然只有从五品的官阶,但是他所代表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因为当时的翰林学士每天都要与皇帝打交道,帮助提供各类有用的意见,其实权相当于宰相一职。
而朱元璋也很欣赏解缙这样的年轻才俊,觉得他未来必定能成为国家的柱石,并给予了他高度的重视,甚至公开说道:“我和你虽然是道义上的君臣,但从感情上来说,我们却是情同父子,你应该知无不言,有任何事情都要及时告诉我。”
对于这样的话,朱元璋也就是说说而已,但偏偏解缙却当真了,就在次日上午,解缙便呈上了一份万言书,指责朱元璋制定的刑罚太过残酷,应该把法律简明一些,以宽大的态度治理百官。
彼时,朱元璋也是十分头疼,他简单的阅读了那份奏折,称赞了解缙的才华和能力,随后便不了了之了。
眼见皇帝没有采纳自己的建议,解缙又呈上了一份《太平十册》,继续向朱元璋进行劝谏,对此,明太祖朱元璋也很无奈,毕竟当初是自己给对方的谏言权,现在也不能轻易打击解缙,否则这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于是,经过再三的思考以后,朱元璋打算将解缙贬到外地,好让自己眼不见心不烦。当时兵部尚书沈潜与解缙经常发生冲突,因为解缙曾公开举报兵部官员玩忽职守,让沈潜被皇帝狠狠臭骂了一顿,所以沈潜经常会捕风捉影,诬告解缙在暗中对皇帝不满。而朱元璋也趁着这个机会,将解缙贬到了江西道担任监察御史的工作。
按理说到了这个时候,解缙也应该老实点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洪武二十四年,就在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处死的第二年,解缙就代替别人为李善长上书喊冤,而李善长一案刚好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办的,解缙这一举动完全不亚于直接大骂朱元璋昏庸无道了、枉杀功臣。
事后,念及解缙年少无知,朱元璋本想不搭理他。可是解缙这家伙却完全没有一点眼色,不久后,他又代别人上书弹劾了御史袁泰,而袁泰又是朱元璋心中的好臣子,这让朱元璋非常不爽,认为解缙缺乏一定的涵养,无法与同事们和谐相处,必须闭门思过,回家好好反省一下。
同年年底,朱元璋召来解缙的父亲,对他直言道:“史书上有个成语叫大器晚成,我看你儿子就是这样的人,让他回到家乡修身养性,十年以后再来,当做大用也不算晚。”
对于皇帝陛下的建议,解父自然不敢反驳,于是解缙只能随父亲重返家乡,这一待便是八年的时间,每天过着闭门著述的日子,修改了多部文学作品。
改天换地,担任首辅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解缙得以进京吊丧,并打算准备重新回归官场。然而就在新皇帝朱允炆即位后,曾经被解缙得罪的御史袁泰趁机谏言,说解缙的母亲亡故,他却迟迟不下葬,父亲年近九十,解缙也不照顾。
朱允炆是个传统的文人皇帝,对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十分看重,于是在没有经过任何调查的情况下,他便把解缙贬到兰州担任小吏一职。
四年以后,有大臣为解缙翻案,朱允炆经过一番调查,洗清了解缙的冤屈,然后又把他召回京师,成为了一名翰林待诏官员。
彼时,解缙刚刚回到朝堂之上,还没等他大有作为一番,燕王朱棣便打着靖难旗号,一路赶到了南京城外。
在城池陷落的前夕,解缙与好友胡广、王艮一起讨论此事,解缙率先说明了君臣大义,表示自己要追随建文帝赴死,而后胡广也慷慨激昂,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只有王艮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坐在椅子上流泪。
结果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就在燕王朱棣占领南京后,解缙和胡广率先投降,反倒是王艮自杀殉国,表示了对君主的忠诚。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解缙作为主动投降他的文臣,被晋封为翰林侍读,时常陪伴他的左右。
在刚刚称帝以后,朱棣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方便自己兼顾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就成立了内阁制度,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杨荣等七人一起入阁参与朝廷要事商议。
一年以后,朱棣把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和右春坊大学士,从此开启了他作为大明首位内阁首辅的道路。
在解缙上任初期,朱棣便交给了他一个重任,那就是编撰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图书,来证明朱棣这个皇帝远比建文帝更加称职,更加伟大。
可是解缙这个人呢,在政治上情商非常低,面对皇帝让他编书一事,他认为这完全是大材小用,所以永乐大典的最初版本《文献大成》非常简约。
而朱棣在看完此书后大为恼火,严肃的责骂了解缙等人,然后以书中所载内容根本没有写全为由,要求解缙重新主持编写此书。同时,为了让臣子们重视这件事儿,朱棣还把自己的头号谋臣黑衣宰相姚广孝加入了编撰队伍,前前后后抽调了两千多人参与纂写,最终在数年后才完成了定稿,并命名为《永乐大典》。
当然,仅仅是在编写永乐大典一事上的马虎,还不至于让朱棣想要杀掉解缙,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那就彻底解缙的命运。
皇室风波,自作自受
朱棣登基第三年的时候,朝局已经逐渐稳定,大臣们纷纷上表请立太子,朱棣本人也有些犹豫不决,从个人的喜爱程度来看,他是倾向于二儿子朱高煦的,因为这个儿子非常像他,勇武过人,能征善战。
但是古往今来国家一直强调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儿子朱高炽也有不少的支持者,一旦这件事情处理不好,国家便可能再次进入分裂状态,于是为了解决这件事情,朱棣便把首辅解缙找来,希望听听他的看法。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但凡有一点政治敏感性的人,在得知皇帝的想法后,应该都不会轻易站队,毕竟这是皇帝的家事,无论支持谁都会得罪另外一个人。
可是解缙这个人非常干脆,他直言道:“应该立长,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皇太子仁孝,不能抛弃他选择别人,否则空无宁日。”
听到这里,朱棣面带不悦的说道:“我的大儿子体肥多病,国家或许需要一个健康的君王呢?”
解缙再次劝解道:“好圣孙!”
对于这句话的意思,朱棣也十分了解,按照解缙的想法,即便皇长子朱高炽身体不好,但是皇长孙朱瞻基强啊,有个这样的孙子朱家江山也更加稳妥啊。
事后,朱棣无奈的笑了笑,并下令册封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彻底安定了臣子们的心。但是因为这件事情,也让朱高煦彻底恨上了解缙。
同年七月,受前安南王室后裔的邀约,明成祖朱棣打算兴兵讨伐安南权臣胡氏,解缙极力劝阻此事,并直言劳师远征得不偿失,此次出战必定会获得失败。而朱棣执意出兵,最终打了一个大胜仗,甚至把安南地区吞并了,结束了自五代十国时期,安南(越南)脱离中国管辖的历史。
彼时,受这件事情的影响,朱棣对解缙十分不满,连带着太子朱高炽,也不受朱棣的待见,反观汉王朱高炽更加受宠,各项礼制也超过了太子朱高炽的标准。
而解缙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反而再次上书皇帝,说:“汉王的行为是不对的,陛下如此宠幸他,将来势必会让他跟太子起争端,这是绝对不行的。”
朱棣看到这封奏折后勃然大怒,他认为解缙完全是在离间自家的骨肉亲情,所以对解缙也产生了很大的意见。
一年以后,朱棣给所有的内阁大臣们准备二品纱衣,但是唯独没有给首辅解缙,甚至也没有任何解释。
眼见父亲已经逐渐厌恶解缙,汉王朱高煦也趁机出手,将朝廷里面机密泄露的事情,嫁祸到解缙身上。随后又有人诬告解缙在前两年的科举中,故意给家乡士子们走后门,阅览试卷不公、科举造假舞弊等一系列罪名纷纷落到了解缙头上,朱棣直接把解缙贬到了广西地区。
但是仅仅是这样,还不能让朱高煦满意,于是还没等解缙走出京师,又有一名礼部的官员弹劾解缙,说他滥用职权,出行不符礼制,听到这条消息,朱棣非常愤怒,决定将解缙一撸到底,把他赶到了离北平最远的安南(越南)地区。
假设解缙老老实实的,在安南地区度过后半生,或许还能免遭一死,但是痴迷于仕途的解缙却不愿到此为止。
四年以后,解缙私自入京奏事,结果明成祖朱棣刚好北征未归,这让幻想着再次得到重用的解缙十分沮丧,无可奈这只下,他只能病急乱投医,找到了皇太子朱高炽,与对方见了一面。
然而正是这一面,让解缙彻底走上了死亡的道路,在朱棣回到北平城后,汉王朱高煦立即上书,说:“解缙图谋不轨,趁着皇上外出期间,私自密会太子,然后又打报告直接走掉,这完全不是作为臣子的礼仪。”
听到消息以后,朱棣勃然大怒,毕竟在中国古代,大臣们暗中与太子结交,那么十有八九就是在阴谋造反,趁机做个从龙之臣。
于是,朱棣就以解缙“无人臣之礼”的罪名,将其下判刑到了诏狱,但是还没等锦衣卫抓住解缙,结果解缙上书请求国家停止战争,治理赣江河道的奏折,便先一步摆到了朱棣的书桌上。
这一举动,在明成祖朱棣看来,完全是对自己的挑衅,因为自己刚刚把解缙判入诏狱,现在这个罪臣居然对自己的施政方针指指点点,当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经过这件事情的刺激,。朱棣当即诏令锦衣卫搜集解缙同党的罪行,连同数十名官员一起被送入了监狱之中。
此后由于国家事务繁忙,朱棣多次出征漠北,也逐渐忘记了这件事。四年以后,朱棣突然提出想要查看诏狱在押犯人的名单,而解缙也再次进入了他的视线。
当时受解缙牵连关押的犯人,其中有五人先后死在了诏狱之中,反倒是解缙这个主谋还一直活着,这让朱棣感觉十分不爽,于是他便问出了那句著名的“缙犹在耳?”
听到皇帝陛下的询问,作为心腹之人的纪纲也非常了解上级的意思,于是出了皇宫以后,他便去诏狱办事情了。面对纪纲的突然到访,解缙也认清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抱着酒坛给自己来了一场大醉,最终纪纲以不用兵器杀害的方式,给了这位解大才子一个体面的下场。
事后,朱棣下令查抄了解家的所有财产,并将其妻儿宗族全部撵到了辽东地区。而作为作为受到解缙帮助的明仁宗朱高炽父子,在登上皇位后却并没有为解缙平凡,直到数十年以后,那位经历了“夺门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偶然想起这件事情才给解家进行了特赦。
大约又过了三十多年,明宪宗朱见深从臣子口中得知此事,意识到自家祖宗干的事情有点影响不好,于是便下令对解缙进行平反,恢复了他生前的官职,并其子孙后代也重新送回了老家江西吉水县。
从解缙的一生来看,他的才华还是有的,否则也不会被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但是他的智商虽高,情商却低的一塌糊涂,人品太差,为人张扬,完全不懂得收敛,作为同样是大名永乐时期的内阁大臣,其他六名阁臣全部得以善终,唯有解缙一人落得个惨死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