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安禄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受到唐玄宗厚待,安禄山为何还要发动兵变?
安禄山本来还是比较忠诚的,也想走传统的出将入相流的,在边镇立功,然后去长安做安享富贵。奈何安禄山虽然军功够了,但是却遭到李林甫、杨国忠的一群朝臣看他不顺眼,压制敌视,唐玄宗也不好与群臣相违,于是为了奖赏安禄山,让他多领了几个军镇。这么一来就拖了不少时间,到后来安禄山反唐前自己也在想办法派人在长安活动,想去长安做官,但一直没能成功,反而令安禄山在军中威望大增。
结果后来唐玄宗为了试探安禄山是否忠诚,召安禄山来长安,安禄山以为唐玄宗这是准备让自己去长安享富贵,于是开心地跑到唐玄宗面前,结果却很失望。自己被卡在节度使的位置上,而手下一帮人还眼巴巴地看着想上去,于是这才起了反叛的心思。但是考虑到自己虽然按照唐代来说算是汉人一代,但本质上还是胡人一代,万一自己起兵手下有将领为了升上去把自己砍了,自己就完了,所以开始逐步在军中搞一部分番将替换,与自己的汉将亲信搞制衡,近卫将领换了免得反叛。
其实本来安禄山的身体状况就有些不好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没几年,安禄山就病奄奄一息,要是再拖个几年,安禄山自然去世没准还能混个大唐忠臣的好名声,但即便如此,手下的田承嗣之流的边军依然支持他,可见安禄山的反叛很有可能本身就顺应了边军很多人的意思。甚至薛仁贵的孙子薛嵩、薛岌他们都跟着安禄山,难道有河东薛氏的暗中支持?
所以这种看法认为,安禄山之所以反叛,是由于李、杨为代表的群臣想打压安禄山,令唐玄宗破坏了出将入相的传统,安禄山上升通道被堵死,而下面的将领又想升上去,毕竟大家都不想永远在边境苦寒之地与蛮夷苦苦鏖战。于是安禄山察觉到这样下去,自己可能就成了下面将领的挡路石与发泄口,在对唐玄宗最后的期望转为失望后,索性借助边军的集体意志直接反叛。
均田制是与府兵制相配合的经济制度,但任何王朝建立都难以避免土地兼并的总趋势,均田制崩溃不可避免,这使府兵失去闲暇,难以自备武器,大量逃逸,不能承担兵役。事实上,募兵制建立的目的并不是减少军费开始,由于府兵本就义务服役,而募兵则需要军饷。在府兵大量逃逸的背景下,朝廷为了继续维系规模庞大的大军才转向募兵制。
安史之乱发生不应简单从安禄山、李隆基、杨国忠等人互动关系的视角去分析,应当关注天宝年间的结构性问题:1.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形成军镇是安禄山一呼百应的前提;2.玄宗财政改革造成了士绅与朝廷的离心力;3.科举官僚与贵族官僚在开元间长期内耗,但保持了朝政的动态平衡,李林甫等贵族一方占据上风避免纷争,但无法阻止李、杨等人滥用权力;4.北齐以来,河北与关中长期存在离心力,为安禄山所利用。安史之乱是各种因素共同造成的,诸如募兵制改革、贵族官僚当政等重要因素,失去任何一个,安史之乱都不可能爆发。
唐代体制革新,文武并进,民族风气锐意进取。不过,唐代的体制也是一锤子买卖,能结出灿烂的果,但是也必然凋零,安史之乱就是唐代必然结果。府兵制崩溃,原本关中一家独大的强干弱枝格局无法维持。国家疆域辽阔,统治成本很高,朝廷只能赋权地方。在辽阔的国土上多民族纷繁复杂,地方上必须以武力为重,藩镇建立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