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本名尉迟恭,字敬德,唐朝开国名将,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名。下面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资治通鉴·唐纪十》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九月,海内晏安,四夷宾服,大唐初显盛世景象,唐太宗在自己的出生地庆善宫,宴请百官。席间,君臣兴致颇高,又是宴乐,又是赋诗,又是一同欣赏《秦王破阵舞》、《九功之舞》。
但随后发生的一场冲突彻底败坏了这场宴会的氛围。
引发这场冲突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功的尉迟敬德。因为居功自傲,尉迟敬德的脾气很坏,宴会上,见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几杯酒下肚,他勃然大怒冲过去吼叫起来:“你有什么功劳,胆敢位居我上?”
想来坐在上席的这位也不是随便捏的软柿子,见尉迟敬德如此张狂,他没有硬顶回去,却也没有就此给尉迟敬德让位。
这其实是一种僵持,言下之意,你尉迟敬德固然有狂的资本,但我也有坐在这上席的理由。
看到这一幕,坐在邻座的任城王李道宗害怕事态失控,连忙凑过去劝谕和解。哪里知道,尉迟敬德竟挥起硬拳,当场把任城王打的血流如注,一只眼差一点报废。
好家伙!此时的尉迟敬德张狂简直如虎狼,顾全大局、好意劝和他不买账,李姓同宗王他居然也不买账。
那他还能买什么账?
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后,唐太宗的反应很有意味,虽然龙颜大怒,但他没有当场训斥尉迟敬德,而是拂袖而去,罢宴了。
试想一下,如果唐太宗当场发了飙,而尉迟敬德的张狂又没有及时收住继续发酒疯的话,唐太宗很可能因为盛怒要了他的命。
拂袖而去这个动作,说明唐太宗很有威严,但威严的同时心里还是爱护尉迟敬德的。
熄灭一个人的张狂,冷处理有时候比硬打压更具威慑效果。见唐太宗拂袖而去,尉迟敬德心头一怔,跟着就被瓢泼冷水浇醒了。
这时候,唐太宗重新出现在了尉迟敬德的面前,并且说了一段极敞亮,而且叫人不寒而栗的话——朕见汉高祖诛杀功臣,内心很是痛恨这种做法,因此想与卿等共保富贵,使子孙绵延不绝。然而卿等身居高位却数次犯法,于是知道韩信、彭越被诛杀,并非汉高祖的罪过。国家纲纪,在于赏与罚,即使是非分的恩遇也不可以数次得到,希望你好自为之,修身约束,不要留下后悔!
遇到一个好君王,是一个臣子的福分!刘邦虽然并非嗜杀之君,但对功臣也没有做到推心置腹、治病救人。反观唐太宗,这段话很显圣明君王的风范,前车之鉴很敞亮地摆在你面前,叫你不寒而栗是肯定的,但他同时也诚挚地给你开出了药方,只要你按照药方来,荣华富贵肯定可保,如果你还是不能幡然醒悟,脱胎换骨,那就休怪了。
聊这段历史,多数的视角都在讲尉迟敬德随后的陡变——由一个居高自傲的功臣变成了一个惧而束己的智臣,其实这里不仅有尉迟敬德的悟性,也有唐太宗的德性。
但即便君王再有德性,臣子再有悟性,君臣博弈也不是一席话就能彻底落地了,一针见血之后,君王肯定还要不停地敲打,而臣子也必须一直如履薄冰下去。
唐太宗和尉迟敬德之间就是这样。
其中有两件事在历史上很有名。
一次,唐太宗要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五十五岁的尉迟敬德。
唐太宗这一手同样很高明,一方面是示恩,另一方面却也是看尉迟敬德是否谦恭。
如果尉迟敬德接纳了,那就说明他脚底下踩的不再是薄冰了。
还好,尉迟敬德的醒悟是彻底的,听到唐太宗这么说,尉迟敬德立刻跪地叩首,先谢恩,再拒绝——臣妻室虽然出身卑微,但与臣共贫贱、同患难已几十载。再者,臣虽不学无术,但也知道古人“富不易妻”的道理,所以迎娶公主一事,实在非臣所愿。
唐太宗听了,微笑颔首,不再提嫁公主事。
另一次,唐太宗无中生有地对尉迟敬德说,有人说卿要谋反,这是为什么?
尉迟敬德没有辩解,而是一口承认,臣谋反是实!
说完,尉迟敬德就脱下衣服放在地上,一边叫唐太宗看他身上的伤疤,一边说,臣跟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如今身上存有的都是刀箭伤痕。如今天下已经安定,难道还要怀疑臣谋反吗?
这一席话说得唐太宗流泪了。
有这样的敲打,君臣关系渐入佳境,唐太宗终于放心了,尉迟敬德更加束己了。
《资治通鉴·唐纪十六》记载: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开府仪同三司、鄂忠武公尉迟敬德去世,善终。
司马光评价说:“敬德晚年闲居,学延年术,修饰池台,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交通宾客,凡十六年。年七十四,以病终,朝廷恩礼甚厚。”
十六年基本不跟人交往,在家自个玩自个的,这是活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