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早亡的和珅是如何进入咸安宫官学的?没有了父亲的俸禄,家境也日渐窘迫起来。此时和珅年龄仅有九岁,其弟和琳只有六岁,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们入学的方法,一起看看吧。
不仅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和珅还要承担起照顾好弟弟的责任。我们不能不说,这样的幼年经历,令和珅迅速地成熟起来,表现出与同龄孩子相比少有的持重。
和珅父亲在世的时候,和珅与和琳虽然也谈不上幸福,但是是有依靠的。然而,父亲一死,和珅兄弟便陷入了困境当中。困境,从来都是顽强的人磨炼自己意志的机遇,只有对生活丧失了希望的人,才会被困境所困。“少贫无藉”的和珅兄弟,在艰难困苦中从未放弃过希望。
只要有一线的机会,和珅就会紧紧地抓住。常保在去世之前,将和珅兄弟送进了满族贵胄子弟云集的咸安宫官学。对和珅来说,这便是他紧紧抓住了的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机遇。
中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发展到明清时代,官学私学并举,已经相当的成熟。以官学为例,夏商西周时代,官学居于垄断性的地位,称庠称序、学在官府的状态使得教育成为一种奢侈,平民一般是不能享受到的。
自孔子开始,有教无类,开办私学,打破了官学的垄断地位,但是相对于私学,官学一直以其正统性和珅系统性在长期的历史阶段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从中央的国学(周)、太学(汉)、弘文馆崇文馆(唐)、国子监(宋)到地方的府县乡学等各级学校体系,十分完备,而且,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其师资力量(一般为政府官员)也比较雄厚。
按照中国的科举传统,朝廷也将学校教育同国家的选官机制结合起来,在当时,这种教育与选官相结合的科举制度引起了包括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内的西方知识界的普遍赞叹,后来西方文官考试的公务员选拔机制就是在参考科举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清入关以后,由于其文化上的落后和统治的需要,对于中原地区文化知识和学校科举体系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清朝统治者很早便建立起学校体系,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在顺治年间,即设立了各类八旗官学,如景山官学等。
在雍正前,内务府统领的上三旗优秀子弟一般入景山官学读书。而咸安宫官学于雍正六年(1728)由雍正帝亲自提议,命专门负责清朝宫廷事务的内务府负责设立。雍正七年(1729),咸安宫官学正式招生,首批学生90余人,他们都是在景山官学和内务府佐领管辖下的八旗幼童当中,依照长相俊秀和才华俊逸的标准选拔出来的。
可以说,咸安宫官学是比景山官学更高水平的一所学校。后来,咸安宫官学招生的范围不断扩大,到和珅入读咸安宫官学的乾隆时期,官学中已经有大量的八旗官员子弟就读了。乾隆皇帝曾下令,八旗中每旗可选十名俊秀子弟入读咸安宫官学。和珅兄弟,正是因此才得以享受到入读咸安宫官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