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靖难之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时,燕王朱棣仅有北平1地,为何能战胜拥有9州的建文帝朱允炆。
有人认为,明代有三件事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排名第一的就是“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由占据北平一地的朱棣发起,“受害人”是占据九州的建文帝,而当时的大明并非烽烟四起的王朝末世,那么纸面势力弱势的朱棣,是怎么以弱胜强的呢?
我们先来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建文帝朱允炆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他爹曾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因为建文帝的亲爹也是个人物,所以朱元璋认为自己百年之后,没人敢跟自己的继承人炸刺,所以朱元璋最初的设想很简单:
用除太子之外的皇子分藩各地,然后让他们来掌控军权,并让之前的老伙计给这些皇子当老丈人和保姆,这样就能一石三鸟,老伙计们被“杯酒释兵权”,藩王们在一定制约下拱卫大明,太子可以专心治理国家,如果不出意外,那么大明将千秋万代。
但想法是想法,现实是现实。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的计划就废了一多半,所以他赶紧把以前的老伙计都给超度到了西天,但是北方的敌人又没搞定,为了以防万一,他只能不断给北境的几位藩王放权,这其中就包括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元璋去世以后建文帝继位,建文帝接班的时候,大明从表面上看还不错,军权几乎都在藩王和皇帝手里,外姓的武将基本没有炸刺的可能,文武百官也比较消停,因为朱元璋在位时,曾用数以万计的人头,好好给百官上了一课。
老百姓也比较知足,毕竟大明是咱中原人的大明,咱们不会被官方定义为下等人,而且当时大明的地面上已经几乎没有烽烟,古代的老百姓的要求又很低,能平安的活下去来就行。所以从表面上看,建文帝似乎已经具备了“躺平”的潜质。
但是,建文帝却绝对不敢“躺平”,因为他当皇帝,虽然不能说是临危受命,但也绝对算是一个意外,如果他爹没英年早逝,应该是他爹先当皇帝,然后再把他扶上马,然后再送一程。
不过意外发生了,所以建文帝登基的时候,他不光没有治国的实际经验,就连理论知识都没学全,而且以他的身份和资历,在面对他那些正当年的藩王叔叔们,还是有点出不开身的。而且,他的叔叔们也不都是省油的灯,所以建文帝虽然没有“近忧”但是还是有“远虑”的。
以建文帝的阅历,他自己是想不出解决办法的,于是他请教了朱元璋留给他的“三人智囊团”,这三人分别是,名气在士林很大,但其实没有处理政务经验的方孝孺,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以帝师身份成为建文帝心腹的黄子澄,以及朱元璋时期就崭露头角,且曾在兵部待过的齐泰。
按理说,这三个都没上过战场的文官中,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在兵部待过的齐泰,但是建文帝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老师黄子澄。于是在三人都赞同“削藩”的前提下,建文帝更赞同黄子澄先削弱实力较弱的藩王,然后再削弱实力强的燕王朱棣的计划,而没有选择相信齐泰先打老虎,后打苍蝇的计划。
建文帝的这个选择,从现在来看无疑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站在建文帝的角度,其实他也是有苦衷的。当时朱棣辖数万兵马镇守北平,如果先拿朱棣开刀,那么让谁替朱棣镇守北平呢?
再换一个藩王?那和朱棣在那又有什么差别呢?换一个异姓的大将,刚违背了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祖训,这样做很容易出问题。如果朱棣在看到其他小藩王被削之后,他会不会因为“杀鸡儆猴”而“幡然悔悟”呢?
在一番权衡利弊之后,建文帝听从老师的建议,开始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削藩”。建文帝削藩是一件合理但不合法的事,因为这和朱元璋当年的祖训不一致,而且也确实伤害了藩王们的感情和利益。
不过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所以小藩王们虽然心怀不满,但是还是无能为力。建文帝的这次削藩,从表面上看比较顺利,但是仍出现了两个“小问题”,第一,大明掌兵权的是各地藩王,你削了藩王,你让那些还没被削的藩王怎么想,他们都是有兵的,让他们不开心,关键时刻,你还能指望的上他们吗?
第二,在削藩的过程中,一个藩王因为“不堪受辱”,竟然引火自焚了。这件事看起来不大,因为后世了解这位藩王的估计不多,但是在当时,这件事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原来你建文帝不仅是想削我们藩王的兵权,还想要我们藩王的命啊?!
于是在建文帝的一番操作之下,建文帝把自己立在了广大的藩王对立面,这和“团结大部分,打击一小撮”的统战精髓是严重违背的,你这哪是“杀鸡儆猴”,你这是“杀猴惊猴”。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朱棣“忍无可忍”的出兵了,朱棣出兵的时候,人家没说我要“鸠占鹊巢”,人家说的是“清君侧”,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你,而是因为你受了小人的蛊惑,我来帮助你“拨乱反正”,我相信你是不会违背太祖当年的制度的。
朱棣的宣传口号很高明,我针对的只是那几个小人(朝中的其他大臣你们放心),我对皇帝是没有二心的(各地的官员你们先迷惑一会),我是咱们受到不公正藩王的代言人(各位藩王你们要是帮不了人场,也要考虑下自己的立场)。
而在军事行动之中,朱棣的目标很明确,我不是要占据哪块地盘为王,也不是想跟你划江而治,更不是要解放全大明,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陛下您在的南京。
以北平一地的兵马,但凡朱棣有多余的想法,他都要“半道崩卒”,但是人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门心思的直捣黄龙,结果在历经了千难万险之后,朱棣控制了南京,不光清了君侧,还在建文帝“失踪”的情况下,“免为其难”的挑起了更重的担子。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能取得最终的胜利,除了军事上的那些细节之外,主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当时的情况下,朱棣不得不动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朱棣的“靖难”是占理的;
第二,建文帝缺乏政治经验,从而导致了用人出现了失误,最后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第三,朱棣的战略明确,执行到位,以优势兵力直捣黄龙,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