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明代皇帝朱高炽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为什么历史评价那么高?
历史上叫做仁宗的皇帝不多,而明仁宗朱高炽便算一位。
▲朱高炽形象图
提到朱高炽,很多人的看法就是没有看法,因为朱高炽确实没有他的先辈那样武功非凡,而如果提到“十月皇帝”或者说朱棣的儿子,再或者是明代时期的“仁宣之治”,便会换来一个了然的眼神,那么朱高炽究竟做了什么呢?
纵看历史,历朝历代庙号仁宗的皇帝,几乎都具有几个特点,那就是在位期间调养生息,珍惜民力,并且制定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在位期间,国家更是呈现出一副休养生息,安稳平和的状态。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短短十个月便驾崩于北京城,他的许多战略和政治政策还未实行便合上了双眼,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依然很好。明代时期,有名的“仁宣之治”便是开始在他的那个时代。
那么,为什么一个在位短短十个月的皇帝,却能够被后世赋予这么高的评价呢?
事实上,关于朱高炽的统治政策,多有争议,再加上他尚未登基之时永乐大帝朱棣对待他的那些态度,仍然会给我们现代人造成一定的迷惑之处,朱高炽这么一个登基十个月便驾崩的皇帝,又如何能够担得起“仁宗”这么一个庙号呢?
燕王世子镇守北京,表现不凡
提到朱高炽的这么一个名号,便不得不从朱元璋还在位的时候说起了。
相传朱高炽出生后,性格沉静,喜好学习儒家知识,经常与大儒论道滔滔不绝,相传朱元璋曾经命令朱高炽在天色未明时分前去检阅大军,可是朱高炽的报告却让朱元璋感到震惊,朱高炽说,清晨十分天气寒冷,检阅大军应该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饭之后。
▲朱高炽形象图
还有一次,朱元璋命朱高炽批几份官员呈上来的奏折,朱高炽有条不紊地将报告分开,并且相应地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因此,朱高炽的儒雅和自小便表现出来的仁义深得祖父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喜欢,再加上朱高炽非凡的执政能力,于是朱元璋便在朱高炽十七岁的时候将其封为燕王世子。
随着皇太孙建文皇帝的登基后大肆进行的削藩政策,使得朱棣不得不装病避让风头,而作为质子的朱高炽兄弟三人则能够回到北平,可是好景不长,朱棣兵权被夺,所追随的部下也被建文皇帝所杀,这让朱棣不得不装疯。
朱棣装疯被发现后,凭借八百勇士夺取北平城,起兵靖难,而年仅二十一岁的朱高炽则留守北平。
朱高炽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因此在城内严密部署。
当时正值冬日,朱高炽便命人泼水冻住城墙,使得攻城大兵无法沿着城墙向上爬,面对建文皇帝所派来的大将李景隆以及他麾下五十万大军,朱高炽用一万余人便守住了北平。
而建文皇帝朱允炆则向朱高炽发来一封劝降书,用高官厚位作为诱饵,想让朱高炽投降于他,而朱高炽的做法则是直接将劝降书原封不动的交给了父亲朱棣,成功打破了朱允炆的反间计,解了朱棣的后顾之忧。
而朱棣靖难之战获胜之后,却并没有着急确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尽管朱高炽是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
因为朱高炽虽然为人儒雅,却喜静不喜动,而本人更是体态肥胖,连基本的行动都要两个内侍进行搀扶。
朱棣作为一个一生戎马的皇帝,对于朱高炽这个儿子,心中很是不喜,相反,他更喜欢能够冲锋陷阵的二儿子朱高煦。
但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却因为才智过人,且在武学造诣很高深得皇爷爷的喜爱,朱瞻基更是被朱棣留在身边悉心教导。
两年后,抵不过群臣的强烈劝谏和大学士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朱高炽这才被朱棣封为皇太子。
▲朱高炽形象图
皇太子兢兢业业,勤于政事
虽然朱高炽成功成为太子,可是由于身体不便,便被朱棣任命留守后方,进行监国。
由于朱高炽自小便学习儒家知识,浑身气质儒雅随和,为人处世更是谦卑有礼,因此他在文臣之中深受喜爱,再看他的弟弟朱高燧、朱高煦。
朱高煦在朱高炽成为太子后迟迟不肯到藩地上去,而是留守在京城中伺机行动,他先是向朱棣进言,使得朱高炽成为皇太子的首号功臣解缙屡遭贬谪并且最后惨遭杀害,接着又私自培养了许多武士企图行不轨之事,不过好在,最终在徐皇后和杨士奇的劝谏下,使得朱棣同意削减朱高煦的一些护卫。
而再看朱高燧,朱棣的第三个儿子朱高燧在朱棣得病之时曾经密谋杀死朱棣,篡取皇位,幸而有人告密,朱高燧这才没有成功,事后,皇太子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保全朱高燧一命。
因此相比而言,朱高炽在群臣之中的威望当然要高过朱棣的其他儿子。
太子监国是朱棣一朝首创的制度,因此在朱高炽进行第一次监国的时候,朱棣很是重视,不仅命令礼部制定了太子监国的各项规矩事宜,更是将朱高炽所能掌管的权力也详细的划分了出来,再加上朱棣命杨士奇、黄淮、金忠等臣子辅助太子进行监国,明显是对太子进行深刻的教育和辅导功能。
而虽然礼部有着详细的监国之规矩,但是皇太子朱高炽的权力范围依然很大,朱高炽在永乐七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曾进行过六次监国,虽然时间不等,而且涉及国家决策方面的大事仍然要请朱棣进行定夺,但是朱高炽的监国过程不可谓不尽心尽力。
在用人、行事上,朱高炽具有朱元璋的风格,不仅在用人上大力招纳贤良之人,更是提拔了一批对大明王朝具有贡献的人。而朱高炽本人也能够爱戴百姓,他多次制定相关政策大行便民、利民之计,更是派遣官员对王国内有灾荒之地进行安抚,也曾多次赦免欠钱粮的饥民。
总之,在监国期间,皇太子朱高炽深得人心,无论是群臣官员还是朝中百姓,都很是拥戴于他,他在监国时期,不仅和“三杨”等大臣关系融洽,大明管家夏元吉也为缓和他与朱棣之间的关系尽心尽力,他的表现不光在当时便利了百姓,也为后来明代的“仁宣之治”打下了牢固的地基。
登记十月,不乏良策
戎马一生的永乐大帝朱棣在五征漠北的榆木川军营中驾崩,留下了一个国库空虚的大明王朝和他未能够成就的北征大业,而朱棣的驾崩,也宣告着大明王朝向外征战的结束,向内改造的开始。
与此同时,随着朱棣一同北征的大学士杨荣和英国公张辅为了政权的稳定过渡,秘不发丧,密报朱高炽,朱高炽加强守卫并且在京师等待朱棣遗训的到来。
而当朱棣发丧的诏书终于到来之时,朱高炽已经在京师布下防守,此刻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二兄弟已经来不及准备任何事情了,朱高炽将牢狱中的夏元吉放了出来,正式登基皇位,并改年号为洪熙,大赦天下。
▲朱高煦形象图
永乐大帝一生戎马,丰功伟绩,他在位期间不仅五次出征漠北,更是派遣郑和下西洋,修建明长城和明代宫殿……
但是这一切是需要国家的财力进行支持的,而朱高炽即位后的大明王朝,明显对这一切无力承担,于是朱高炽在大明管家夏元吉的建议下,采取了“节流”的政策,召回郑和,停止迤西市马和各地的采办,同时,他还改进官制,将朝中的官员进行大换血,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了国家政策,将积极进攻的国家态势转为防守。
朱高炽的做法就是为了让民生得到休养,以及将永乐年间所产生的多种开销进行恢复。
之后,朱高炽又对科举制进行调整,他实行南北各地按比例录取,从而对朝中的各种势力进行平衡。
在永乐大帝朱棣登基的前几年,朱棣对建文帝年间的大臣进行斩杀,家属更是流放的流放,更多的更是送入教坊司。
教坊司是明代廷所设的声色场所,罪臣的妻女多被发配到这里成为官妓,轮流服侍男人。
而朱高炽登基之后,赦免了许多曾经忠于建文皇帝的旧臣妻女,更是将许多那时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加上永乐皇帝曾经流放的许多旧臣家属还活着的更是被朱高炽召回,允许他们回到原本的地方安家.
而关于治理宦官的态度,明仁宗朱高炽的态度更是不同于明代历代的其他皇帝,明仁宗下令不许太监进行采办,并且罢市,让他们回朝。
古代皇帝能够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得并不多,而朱高炽则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任用杨荣,杨士奇等人,建立了明代时期有名的内阁制度,同时还不断对国家的监察机制进行完善,不仅创造出监察御史巡按制度,还对于自己的儿子进行言传身教,为朱瞻基的统治做出了很大的基础。
▲朱瞻基形象图
在经济方面,对于百姓收入的问题,朱高炽思考后决定开放山泽,允许百姓进行捕鱼打猎,同时派遣值得信任的官员对流亡的百姓进行安抚,人民很快的在朱高炽的统治下得到安定。
然而,朱高炽对于父亲的威严可能早已被打压得过久,他后来的一些举措——例如迁都南京,似乎是要推翻永乐朝的所有制度,惋惜,在他刚刚更改北京为行在后没过多久,便暴毙身亡。
作为在位时间只有十个月的皇帝,朱高炽似乎已经竭尽他的所能,为洪熙的统治起了一个好头,便匆匆离开。
皇太子朱瞻基很快继位,饱含着对父亲的怀念,他延续了朱高炽在位期间的许多政策,开创了有名的“仁宣之治”。
仁宗遗策流传,“仁义”之举永流
明仁宗朱高炽的死毫无征兆,而对应的历史更是寥寥几笔便带过去了。
对于朱高炽的死,广泛认为的有几种说法,一是朱高煦、朱高燧兄弟的谋害;二是朱高炽服用过很多丹药;三是太子想要早日登基,因此弑父;四是朱高炽死于纵欲;最后则是更广泛的说法,朱高炽因为肥胖而导致了身体疾病,从而暴毙……
事实上,这些说法更多的都是一场猜测,朱高炽已死,他的政策刚刚实行,还来不及看见成效,便永远地合上了自己的双眼。
不过好在,太子朱瞻基即位后,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记住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朱高炽对于大明王朝的设想进行了制度化的改造,而继位者朱瞻基则对于父亲的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
他将父亲朱高炽进行的科举制按地区比例录取的制度进行改进,从而造福了更多的考生同时也极大地避免了官场中拉帮结派的现象;他沿用朱高炽设立的内阁制度,并且在后世将其发展完善;他按朱高炽的教诲,休养生息,爱惜民力,使得大明王朝出现了鼎鼎有名的“仁宣之治”,经济得到迅速地恢复。
《大明风华》中朱高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权力是公器,不是一家一户的东西,只有让全天下的人都看到,这个皇帝有解决问题的诚心,这才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
而朱高炽,也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这一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朱高炽在位短短十个月,却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吧。